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大城市更适合养老

济南日报 2020-01-10 11:05 大字

“自然之道”或许对个人身心疗养有所调节,但要说实现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那还是有赖于更好的公共卫生条件、更发达的医疗水平、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更公平的社会分配体制,而这些,现代都市无疑都做得更好

对都市的自我厌弃有其背景

腾讯大家发表维舟的文章说,谈到“长寿之乡”,你的眼前可能会立刻浮现出一幅桃花源式的景象: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山谷或小岛上,一群遵从世代以来的传统“自然”生活方式度日的老人,在这里呼吸着新鲜空气,以超乎常人的寿命安度晚年。这一神话长久以来深入人心,也召唤着许多人远离城市去寻求更适合养生的田园乌托邦,但事实上,真正能确保人长寿的正是他们想要离开的现代都市。

这种想法如果放在一两百年前倒是对的:在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建立之前,城市人的确不如乡村居民健康长寿。研究城市史的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指出:“数千年来,城市居民一直忍受着不良的、有时则是很糟的卫生条件。”在《城市文化》中他写道,19世纪工业化城镇的居住环境更是史无前例地“野蛮低劣”,以至于在漫长的历史上,一座城市要自我维持就必须不断从周边乡村吸纳人口,否则它自身的出生率还赶不上死亡率。在19世纪的英国,伦敦等都市虽然富庶却不健康,那些经济落后的偏远乡村地区,其居民预期寿命却往往是最高的。

在这种情况下,文明社会产生了一种自我厌弃的思想,就像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文明程度越高,我们的恐惧就越深,担心我们在文明过程中抛弃了在蛮荒时代属于美、属于生活之乐的东西。”不仅如此,很多人还乐于相信,在那些未曾受到工业社会污染的地方才能保持身心健康。由于现代人普遍渴望健康生活,防止慢性疾病并延长寿命,与此同时,他们又对城市环境有所不满,这就使许多人将目光转向“传统科学智慧”,相信自然环境和天然食品能有助于达成这一点。

1922年,印度医疗局的英国医生罗伯特·麦卡利森爵士告诉一群美国医学专家,诸如消化不良之类的胃病、溃疡、阑尾炎和癌症等这些在西方人之中如此普遍的疾病,在他治疗的所谓“未开化”人群中几乎闻所未闻,他们“繁殖力异常地旺盛,特别长寿”。他还说自己曾旅行到罕萨(Hunza)山谷,那里的村民普遍长寿、百病不生。他的倡导奠定了美国人对天然食品信仰的基础,也更激起了人们对这类世外桃源的景仰。然而,1956年一位美国地质学家在罕萨山谷发现,当地人患有疟疾、痢疾、沙眼及寄生虫等各种疾病,并且营养不良。他们所谓的“长寿”,极有可能只是因为当地人99%都是文盲,也没有出生记录,因而搞不清楚自己的确切年龄。

现代都市是真正的长寿之乡

“自然之道”或许对个人身心疗养有所调节,但要说实现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那还是有赖于更好的公共卫生条件、更发达的医疗水平、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更公平的社会分配体制,而这些,现代都市无疑都做得更好。

古代的人均寿命改善极为有限,直至现代化进程大大推动了公共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的改善。在1750年之后,英国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公共健康和人均收入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在1686—1871年间,英国人平均寿命从31.8岁增长至41.3岁,之后迅速提升,1933年为59岁,在1950年69.2岁,21世纪初达到78岁。这主要是由于现代市政供水保障了清洁水源,曾导致大量人口生病、死亡的伤寒、肺结核等疾病的发病率在几乎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急剧下降。与此同时,医疗护理条件则显著改善,人们也比原先吃得更好、住得更好了,也更有时间和精力去讲究卫生和锻炼身体了。

研究者发现,有7个因素能独立地影响寿命,保证人长寿:吃早饭、不吃零食、不过度饮酒或吸烟、经常锻炼、保持体重正常、每晚规律地睡8个小时。这些因素大体上与是否生活在“田园”中无关,如果说城市居民有时不健康,那更多地是由于生活条件好而易于触犯其中几条。

大城市适合奋斗更适合养老

南方都市报发表西坡的文章说,在人满为患的大城市挥洒青春,去有山有水的小城市安度晚年,这是许多都市年轻白领的人生规划。但下面这个“有数据有真相”的报告却与多数人的直觉相违背,原来“养老圣地”不是天边,就在眼前。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一个“退休版城市幸福指数”——报告通过健康医疗、人居环境、交通出行、社会公平与社会参与、经济金融5大维度的考量,以及44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二级指标的数据采集,给全国38个城市排了个名。珠海居首,接下来便是深圳、北京、广州、上海,使“大城市适合奋斗不适合养老”的说法登时破灭。这个排行虽然违反许多人的直觉,却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

平时说起大城市,有人爱说“大城市病”,也有人抱怨堵车、雾霾、公交车里被挤成相片。大城市在一年365天全天候遭受吐槽的过程中,许多优势反而被选择性忽视了。上述报告中便有分析:一线城市的经济实力毋庸置疑,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社会公平与社会参与度也排名前列,为维护老龄人口权益提供了保障。

只有离开北上广深的人,才能后知后觉地体会到大城市的好。在大城市更容易找到同类人,幸福感会更高;在大城市晚上聚餐不会八九点钟便被服务员催打烊;大城市的人更守规则,潜规则相对来说比较少;大城市很多日用消费品更便宜,这是规模优势,当然房子另说。有人可能会说这都是年轻人在乎的事,跟退休的老年人没关系。其实咱们不能太把老年人当老年人,把退休生活想象成买菜、广场舞、催婚催娃几项要素的机械结合。年轻人生活中需要的软硬件条件老年人也需要,只是有所调整罢了。年轻人热衷于幻想在海边或山中养老,却忘了海风不宜长吹、山里难寻护工。年轻人可以偶尔去荒郊野岭体验几把,老年人则更需要外部社会作为依靠。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有便利的生活条件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

新闻推荐

冬来马蹄俏

刘忠焕前些天,下乡途中又看到一些人在田块里忙碌的身影,他们在“撬马蹄”。生长在水田里的马蹄,到了秋冬时节已苗枯成熟,然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