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仕途
□新时报记者徐敏
在唐代诗人群体中,若论写情,元稹是其中翘楚。他的诗句如“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缱绻浪漫,真挚感人。也正因为这些百转千回的情诗,后人对元稹的感情经历津津乐道,大学者陈寅恪还给元稹冠以“薄情多疑”的评价,以至于今日网文以“风流渣男”给元稹定性。后世这些评价各有其道理,元稹毕生除了“感情线”为人所关注外,更少有人注意到他起起落落的仕途生涯和谋得功名利禄的政治心态。
文人为官在古代甚为普遍,除了孟浩然,唐代几乎所有知名诗人均有为官经历,只是从政时间有长有短,官职有高有低。比起其他诗人,元稹是一名有着强烈出仕意愿的诗人,但仕途却比较曲折。
从出身来看,元稹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后裔,他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长相清朗俊美,潇洒不俗。他少年丧父,母亲郑氏是一名聪慧贤良的妇人,亲自教授他读书识字,元稹十五岁便明经及第。“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便是很难考的进士,对于才子元稹也不在话下,他二十四岁和白居易同时考上“书判拔萃科”,两人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岁考上“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被授予右拾遗,相当于皇帝的低级秘书。
如此看来,元稹的仕途生涯起点并不算低。只是,初入仕途的元稹不知道官场的游戏规则,在复杂的官场中放纵自己的个性。《旧唐书·元稹传》记载:“稹性锋锐,见事风生。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他天性锋芒毕露,遇事急切不可阻遏。居谏官之位,元稹不想碌碌无为自阻宦路,因此事无不言,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奏履行谏官职责。此举遭到执政宰相忌恨,在这之后直接将他调离出长安城,出任河南县尉。这一年是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元稹二十八岁。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元稹成为监察御史,奉命出使东蜀。三年前的那次政治波折似乎没有给他留下深刻的教训,元稹一上任就启奏弹劾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征赋税。此时严砺已死,所辖七州刺史皆遭责罚。元稹虽尽职,但执政宰相中有同严砺交情深厚者却忌恨他。元稹出使还朝后,朝廷令他分管门下省。然而,元稹仍然对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屡屡谏言,以至于连皇帝身边的宦官都得罪了。“士元怒,排其户,稹袜而走厅后。士元追之,后以箠击稹伤面。”宦官刘士元追着打上门,元稹吓得连鞋袜都没有穿就跑,结果还是被追上并打伤了脸。这番波折之后,元稹又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史书上说元稹“聪警绝人”。他本来就是一个善于利用规则懂得取巧的人,仕途上的几次教训虽然让他吃尽苦头,但文场上他却十分得意,成为红极一时的大诗人。可这比较起他最看重的功名事业,他依然心怀戚戚焉。蛰伏底层官场将近十年后,元稹又回到主流政治舞台,成为膳部员外郎。此时,元稹的文学作品《连昌宫词》得到了唐穆宗的赞赏,穆宗当即便调任他祠部郎中、知制诰,成为皇帝近臣。过了不久,元稹又被召入翰林,授中书舍人、承旨学士。短时间内仕途平顺,元稹傲娇的本性又逐渐显露出来,他还得意地说,“得言天下事”。
此时的朝廷正经历着党派之争,河东节度使裴度再三上疏指责元稹所在的政治集团谋图扰乱朝政,穆宗顾及朝内外舆论,便罢免了元稹朝内职务,授以工部侍郎。但是唐穆宗依然很喜欢元稹,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拜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的职位。只是,“诏下之日,朝野之人无不轻视嘲笑。”《旧唐书》记载,当朝不少官员对这个任免不免嘲笑和轻蔑。
元稹在宰相职位上并没待太久,又被罢免,被贬谪到离长安不太远的同州。在这里,元稹依然没有忘记他的政治梦想,他给皇帝进言:“臣自离京国,目断魂销。每至五更朝谒之时,实制泪不已。”此后的仕途中,元稹又经历了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等职位,并且一直努力回到朝廷。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元稹又短暂回到过长安官场并谋求相位,未果,两年之后暴病去世于外省。
史书上对元稹的文学才华不惜溢美之词,然而对其政治才能以及人品却颇有微词。想来也有些滑稽,这位亟亟于功名一生,一言一行无不以此为目标的人,最终还是未达成所愿。
新闻推荐
审理期限长达5年以上,是否合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等贪污一案审判长答记者问
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1月3日公开宣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及同案被告人张磊贪污一案,李宁、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