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魔都” 离不开他们的贡献
STV上海故事栏目
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纪实频道 ,作者思南纪实空间
近日,《上海故事》栏目的专题片《外国人在上海》观众见面会在思南纪实空间顺利举行。
尽管室外寒风凛冽,但主创+专家+片中主人公的“史上最强阵容”,依然吸引了许多喜爱纪录片的观众前来,衷心感谢大家的热情支持!
近代以来的上海历史上,有很多外国朋友做出过难以磨灭的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以后,中外民间交往日益活跃,更是有无数外籍人士涌入上海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外国人在上海》正是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到这些可爱的“老外”们。
《外国人在上海》原片共4集,此次见面会现场播出的特别剪辑版则集上海历史上与改革开放后的精华部分为一体。在40分钟的放映后,主创们在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中登台分享。
主创分享:
从摩登之“摩都”,到魔力之“魔都”
纪录片《外国人在上海》制片人李霞、上海市外办上海外事编辑部主编谈会明、原《上海故事》栏目制片人王明远、纪录片《外国人在上海》导演曾凡荣作为纪录片主创出席了见面会。
《上海故事》栏目一直以来记录着上海城市的发展。作为栏目的制片人,王明远曾参与过许多与在上海的外籍人士相关的专题片制作,为他们的故事所动容。遗憾的是,外国朋友对上海饱含热情,但市民们却对他们的付出知之甚少。因此,他萌生了将这些人物故事梳理、编辑于一部纪录片中的想法,而这正是创作《外国人在上海》的初衷。
《外国人在上海》的前期筹备工作量巨大,制作周期也拉得很长。在王明远退休后,这项重担便交给了《外国人在上海》的制片人李霞和导演曾凡荣。
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历史资料稀缺。
英国人雷士徳生前低调,去世后却将自己的巨额家产全部捐献给了上海的教育卫生事业,谈及外国人在上海历史上的贡献,雷士徳不可不提。但一来年代久远,二来为人低调,即使是研究雷士德的专家房芸芳博士手中,也仅仅只有两张照片。
而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江南船坞的总工程师、英国人毛根,也是因为年代久远和各种其他的原因,就连相关专家也没见过他的照片。为此,《外国人在上海》的导演们特意去往江南造船厂,几次叨扰那里的档案工作人员,才终于获得了一张珍贵的印于普通线装本上的模糊照片。
上海市外办上海外事编辑部主编谈会明则向大家分享了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原来上海“摩都”之名早在近代中国就有,只是不同于现在“魔都”的解释,当年正是上海滩上的十里洋场、中西汇聚,使得上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摩登之都。
百年中国看上海,这座摩登之都,正在上海市民和外国朋友的共同努力下,飞速发展。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魔力之都,魅力之都——Magic metropolis.
专家分享:
他们为上海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博导、上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SMG版权资产中心、上海音像馆综合编研部主任汪珉作为专家出席了本次见面会,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片中外国人更为详尽的介绍。
苏智良主任详细分享了饶家驹的故事。淞沪抗战爆发之后,法国人饶家驹在南市区建立难民区,庇护了至少30万中国难民,开了平民保护区之先河。后来,不仅二战期间各国人士效仿饶家驹建立难民区,留下不少佳话,这一做法更是被写入《日内瓦公约》,成为了“饶家驹模式”。
房芸芳博士则详细分享了将雷士德和雷士德工学院的历史撰写成书的故事,无独有偶的是,熊月之先生所写的序言《大爱无言》就在见面会当天在某公众号上被转载。这位生前低调的大亨,并没有将自己视为外国人,他和上海的故事应当更多地被分享、被更多的上海人所知晓。
作为上海音像馆综合编研部主任,汪珉可谓各种影像资料的“大管家”。片中使用的许多历史影像资料,都来自于他的多番寻找。他在分享中提到,由于饶家驹是法国人,又曾在美国、日本多处活动过,因此,为了拍摄此片,他还特别联系了外事部门与海外的多家资料馆,才终于找到了当年日军的随军摄影师拍摄的长达二十分钟的饶家驹的珍贵影像。
雷士徳、饶家驹,或拯救上海市民之生命于战火,或推进上海科教之发展于微时,他们在上海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们,只是无数为上海贡献自身力量的外国人中的代表而已。
主人公分享:
他们在上海的前进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片中分享的外国人由近代历史上和改革开放后两部分组成。历史上的人物由专家们从故纸堆中发掘,当代的故事则有幸邀请片中的几位外国人主人公现场讲述。
由于上海中心的美国设计师马溯偶患支气管炎,他的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姜华凯代替他出席了此次见面会。
在姜华凯的口中,大家第一次了解到了上海中心核心的设计理念。
这座高耸的建筑好似一条龙在蜿蜒向上,随着楼层的升高,每一层都扭曲近1度。原来,这不仅出于外观的考虑,更是为了延缓风流,让上海中心能更好地承受住台风的考验。而大家津津乐道的双层幕墙,则是出于节能的考虑。就好比热水瓶的隔热层,能够降低整座大楼的供暖和冷气需求。
而这些,都是设计师马溯为上海的这座新地标贡献的自己的智慧。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作为业主,也肯定了马溯团队的付出。虽然这个“龙型”的设计方案,使得外层玻璃幕墙的2万多块玻璃全得单独计算、定制,极大地加大了施工难度,但是最后的效果是拔群的——这座超高层建筑比国内的能耗标准,节能了54%,也真正成为了人人都能进、造福市民的地标建筑。
片中另一主人公上海外商投资协会副会长、华钟咨询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上海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古林恒雄也出席了本次见面会。他回忆了自己来到上海、创办华钟袜子的经历。华钟袜子是最具代表意义的中日合资企业之一,产品曾一度风靡上海滩,“一袜难求”。现在,古林恒雄作为上海外商投资协会副会长,依然在积极为外资引入上海牵线搭桥。
“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获得者诺扬·罗拿是片中的又一位主人公。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中国获得硕士学位的土耳其人,先后在土耳其大使馆、领事馆供职,如今是一位银行家。尽管成绩斐然,但他却分享了一位普通上海市民的“接地气”生活——和出租车司机与交警之间发生的故事。欢声笑语过后,诺扬说到:“我来中国出演了两部连续剧,全部的片酬我都捐给了附近的小学。我还助学了10位贫困学生10年。”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晚上九点半,《外国人在上海》观众见面会才宣告结束。观众们热情地涌向台前,与这些可爱的外国朋友们合影留念。尽管种族与国籍不同,但身在此处,我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爱是共通的。
—本周故事讲完了 下期再会—
历史文章:关注账号后,选择“历史文章”即可查阅历史记录。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上海故事》节目视频
原标题:《《上海故事》栏目观众见面会:这座“魔都”,离不开他们的贡献》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以“世界和平治理”为主题的第六届全球中国对话论坛6日在伦敦英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约旦、尼日利亚、法国、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