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我从包公家乡来”系列报道之“开封篇”(四)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

肥东晨刊 2019-12-19 09:54 大字

○包拯铜像正襟危坐 ○正厅三口铜铡 ○“包公断案”演出现场 ○包拯的名字被磨成凹痕开封府初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北宋开封府共有183任府尹,尤以第九十三任府尹包拯打坐南衙而驰名中外,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荡气回肠,引起几多遐思神往。

一、一块碑的传奇

甫一进开封府,仿佛有人指引一般,一众游客皆涌向了位于东边的一个小亭子,笔者一看,那里已经不仅亭内挤满了人,连外面也是围满了游客。有什么这么吸引人的呢?挤进人群,才发现,这是一块高达两米多的石碑。

近处的游客纷纷指向碑上的一块凹痕,这样一块凹陷有啥好看的?正当疑惑,笔者突然想起从前在包公书籍里读到的“包公‘名不在碑’”这样的奇闻。此碑高二百一十四厘米,宽九十六厘米,厚二十四厘米,是一件精工雕就的仿制品,同原碑(国家一级文物)一样大小。这块碑上记载了北宋时期从建隆元年到崇宁四年止,在一百四十七年的时间里,担任过开封知府的人员名单和任职时间。从这块碑上可以看到,包公从嘉祐二年三月到次年六月,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当时包公五十九岁。原碑现藏在开封市博物馆内。

前文我们说过了,开封知府是一个重要职务。因为开封是京城,是朝廷所在,京师权贵如毛,人情诡谲,加上衙门中的官吏舞文弄法,无恶不作,所以北宋皇帝一向都把自己所倚重的人派作开封府尹。包公到任后秉公执法,不避权贵,采用威严治府的办法,结果“威名震动都下”有“赫赫之誉”。笔者仔细观察,发现在这块提名碑上记载的比较有名的人还有:欧阳修、寇准、范仲淹以及晏殊、蔡京等。欧阳修是接任包公担任开封府尹的,他采用了宽简的治理方法,同样治理得不错。因此在历史上也有“包严欧宽”的佳话。

“在原碑上,此处就有一道唯一不是工匠们雕刻的凹坑,我们在复制时,仍保留了这个有意义的痕迹。”工作人员介绍道。这是因为,前来参观此碑的人们总是要情不自禁地触摸或争相指点包拯的名字,天长日久,竟将其“包拯”二字磨去了,只留下一个指头般大小起明发亮的凹坑,造就了碑上的画龙点睛之美。

这个有趣的现象被记载在南宋人周密撰写的《辛杂识》一书中,他记述“开封府尹题名,独包孝肃姓名为人所指,指痕甚深”。从这一点,便可充分说明包公的名字是如何深入人心,他赢得了后人世世代代的尊敬、爱戴和信赖。这个奇迹在南宋时期已经形成,可见百姓对包公是何等崇敬了。它是包公“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的历史实物见证,弥足珍贵。

二、亲观“包公断案”

游览间,突闻一阵鼓声,身边的游客争相涌入堂外,走进一看,原来河南开封府的“王牌节目”——实景演出节目“包公断案”开始了。演员们身着古装,结合仿古的开封府建筑,现场演绎还原包拯断案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宋代。

正在上演的是“包严审权贵”。讲述的是宋仁宗统治时期,京师有一位身兼要职的朝廷大臣,借了平民钱物,长期拖欠不还,平民看他有权有势,只好忍气吞声。包任权开封府后,平民听说新上任的包大人不畏权贵,能主持公道,就来到开封府起诉不还钱的朝臣,请求包大人做主,追还所欠的钱物。包接到状纸后,下令立案,明察秋毫,确认状告属实,立即“批状”,命令朝臣偿还所借平民的钱物而朝臣依仗他的权势和地位拒不执行,包拯果断地发出传令,把朝臣传至公堂,与告状平民当面对质。朝臣到公堂后,依然趾高气扬。包拯的饰演者面向游客端坐于条案后,蜷袍冠带,方面阔额,长鬓飘胸,一股凛然正气。一阵短暂的平静后,只见他拍案而起,怒斥道:“王子犯法与底民同罪,何况你只是一个小小的朝臣?跪下!”朝臣顿时为包拯的气势所威服,双膝一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接着,包拯又义正言词地训斥说:“你身为朝廷大臣,不安抚民众,反而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私吞他人钱物,本府批状令你马上归还,你竟然置若罔闻,该当何罪!”一席话说得朝臣汗流失色,身颤抖。至此,他才恍然知晓,包大人不认权势,有令必行果然名不虚传。随即沮丧地偿还了所欠的钱物。

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推进,游客的观赏兴趣高涨,在部分高潮环节,许多游客附声应和,纷纷拍手称快。

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包公的扮演者冯继凯。今年58岁的冯继凯出生于戏曲世家,六岁开始学习戏曲并登台演出,九岁进入学校专门学习戏曲表演。“他身上这种清正廉洁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开封府每天都会有两场包公断案的演出,“每场人都特别多,大家都是冲着包公的名气来的,想了解包公文化,感受包公的铁面无私和清正廉洁。”在冯继凯看来,千百年来百姓对包公的敬仰,反映了百姓对于清官的向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大众对于清官、好官的期盼,都是不变的。”

三、“三口铜铡”的由来

开封府隔湖相望的包公祠。据史料记载,早在金、元时期,开封就建有包公祠,历经金、元、明、清各代。现在的包公祠是1983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的,以史料典籍、碑刻、拓片等方式,展示了包公的生平及政绩。大殿内的包公铜像正襟危坐、身着蟒袍冠带,极其引人注目,一身浩然正气,令人万分敬仰。包公祠中心位置是一座高大的宋式建筑,这是北宋开封府的正厅,又名“厅事”,俗名“大堂”,是北宋开封府长官发布政令、处理政务以及府衙举行重大活动、公开审理要案的地方。从整体建筑的图示上看,布局严谨,气势巍然。大堂前甬道的两侧是左军巡院、右军巡院、左厅、右厅、架阁库、使院等机构,这些机构是开封府官衙的核心。步入大堂,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迎面袭来。堂中央悬挂着“清正廉明”匾额,昭然天下。匾额下的屏风上汹涌澎湃的海水拍打着礁石,浪花四溅,气势镑礴,警示官员清似海水,不可贪赃枉法。屏风前摆放着三尺公案和一把宋式椅子,以供开长官办公之用。上面放着审案用的文房四宝,惊堂木、断案牌、发令牌、开封府大印和签筒。签筒内有红、黑令各数支。黑头签是捕签,是下令捕人用的:红头签是刑签,是下令动刑用的。案台东西两侧屹立的“回避”与“肃静”两个虎头牌,使大堂更加肃静。厅内两边各置有五张公案桌,厅内中间是三口铜铡,这三口铡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这与许多包公主题的文艺作品中的一模一样。

看到这里,话说三口铜铡是怎么来的吗?说来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说,宋仁宗命包公去陈州查办放粮一案,包公说:“臣有多大的官儿,怎么敢去査办四国舅!”仁宗道:“赐你三道御札,什么事都好办了,回去准备吧!包公回府后,计上心头,叫相国寺的铁工绘制了“御铡图”。铁工绘制了龙头、虎头、狗头铡图,把图交给包公后,因害怕大祸临头而逃跑。包公将御铡图呈上让宋仁宗看,仁宗以为又是奏书呢,看也没看,就含糊地说:“不用看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包公立即命人用铜按照图纸打造了三口“御铡”,带往陈州。其中龙头铡用于处死犯法的皇亲国戚,虎头铡用于处死违去犯罪的贪官污吏,狗头铡用于处死违法犯罪的刁民恶棍。

到这儿,或许大家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独公案后列有三个虎头木牌呢?难道开封府为了断案公正,每次升堂同时要三个人共同断案吗?当然不是,据资料介绍,“龙图阁直学士”、“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这三个头衔,同指包拯。“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是包拯的职:“右司郎中”,从五品,是包拯的官:“权知开封府事”是包拯的差遣。包拯有“右司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事”三项头衔,不仅有职有权、无比荣耀,而且经济上的收入也很优厚。(未完待续)

本刊记者顾雯鑫文/图

新闻推荐

精装房质量问题如何认定? 国内首个规范指导意见出台

近年来,“精装房”引起的纠纷层出不穷,商品房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案件愈加集中于装修质量环节。12月16日,江苏高院印发了《商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