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戴凌云愿做永葆﹃童真﹄的﹃艺术儿童﹄

兰州日报 2019-11-28 09:41 大字

草原藏女与羊隆德女学生冬日崆峒很少摘去帽子的男子六盘山秋日藏族人物老磨坊马牙雪山远眺祁连山远眺白鸟信阳大别山一角冬日的藏寨临夏早春■人物简介 戴凌云,男,汉族,1987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曾任教于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供职于兰州晨报社。举办个人油画艺术展多次,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内外美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绘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它是神赐予我的一种快乐的劳动。”说到专业,如今算得上功成名就的戴凌云依然像一个初学者一样充满兴趣与敬畏。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沉浸于画画之中,且乐此不疲。

30多年前的上世纪80年代,戴凌云以宁夏美术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那个年代考上大学的不多,戴凌云记得大学里他们这个专业的整个年级也就17人。以宁夏考生身份参加高考,是因为当时他父亲在宁夏工作,户籍关系也在那里。

戴凌云是静宁人,也是在静宁上的学。静宁县威戎镇上的戴家以耕读传家,擅书者众多,有的长辈在书法上颇有建树,而画画的不多。

“有时候我也纳闷,自己这爱画画的天性由何而来?”他笑着说:“画画是从初中开始的,喜欢却是很早的事了。当时的一位美术老师是兰州的金老师,另一位后来去了玉门,那时候常常去他们的办公室画画,主要就是学习。”

考入大学前,戴凌云遇到和拜访过好多老师,肖像、色彩、速写……他从这些各有所长的老师身上吸纳了很多。“有时候只是立于一侧静静地观摩老师作画,就会或多或少地体会和领悟到一些东西。”

大学给予了戴凌云系统性的学习,这种系统性更直接源于他所遇到的好老师。教油画的贝家骧是让戴凌云最为崇敬的一位,这位中央美院的第一批研究生,现居国外,偶尔回国。贝家骧与油画大家朱乃正是同班同学。

“贝家骧先生画得非常好。”戴凌云说这句时脸上有着某种幸福的样子。自从有了微信,让戴凌云和老师贝家骧的联系也变得轻松了起来,贝家骧时不时地还会给自己的这位学生的作品点个赞。就像当年在大学课堂上,他有两次把那个叫戴凌云的学生的课堂作业当作示范,在课堂上讲解。

他的话语里流露出深深的怀念:“每一次想到先生的名字都似乎让我回到了久别了的校园和课堂,仿佛老师就站在身后,看着我画。冷不丁,手中的笔被老师拿走,然后,在我的画布上动上一笔;又或者,偌大教室里安静得只听得到画笔碰触画纸的声音,少言教多身教的老师正进行着示范教学——与学生一起作画。”

1987年夏末,大学毕业的戴凌云被分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文学编辑部,在文学编辑的岗位上开始了舞文弄墨的职业生涯。

画画,改来稿,孜孜不倦于文学创作。这个时期,他的油画、版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区美展;诗歌、散文、小说、评论作品刊发于国内多种报刊杂志,并屡屡获奖。

文学的修炼在日复一日地雕琢着戴凌云的灵性。文学,尤其是散文、诗歌,与绘画有着相通的枝巧。可以肯定,诗人的感受对戴凌云绘画的具像表达产生了强烈地冲击,也让他把文学抒情言志的特质融入了绘画之中,增强了绘画本质的艺术表现力和精神之美。

文学编辑做的久了,戴凌云总感到画画的氛围不够浓厚。于是,1993年他主动联系调入了宁夏大学美术系,并自然而然地秉承了身教多于言传的教学方式,因为他知道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美术学生的重要性。

他教学生画画,也凝神忘我地现身说法;讲艺术理论,也如饥似渴地向师长学习。依稀的岁月,如水墨画里的淡彩,重复着宁静和简素;又比如歌剧中古典清唱的华彩段落,在单调中亢扬着澎湃的热情。

在宁夏大学的时候,戴凌云时常带学生们外出写生,并和学生一起作画。学画之外,学生们都特别愿意跟着戴老师外出,因

为跟着戴老师出去总被人缘好的老师那些遍布天下的朋友们照顾得很好。

之后,戴凌云离开宁夏大学加入了《兰州晨报》的创办集体。这次职业生涯的转折,是他在清修之后渴望激情生活的一次重要抉择。对一个“独善其身”有余的人来说,新闻媒体多少能实现点“兼安天下”的普世理想。

他说:“‘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心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南方周末》曾经那种极富感染力的意象式话语和我当时决定到《兰州晨报》的想法差不多。”

“一个画家,一定要先把画画好。”对于画家来说,什么称号都比不上署着自己名字的作品,戴凌云对此有很清晰的认识:“回想起来,自己美术方向的确定其实在学生时代就明确了,那就是在多如牛毛的西洋画派纷扰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构成自己独特的历史画卷。”

“不要轻易把自己归为哪个流派,‘我就是我’,不盲动,不追风,不左右摇摆,按你的追求去创作。一切思想藏在表象的背后,它就在你作品中的任何一个图案里。”多年来,戴凌云一直于实践中探寻着油画到底是什么?它该怎么画?坚守油画的本质是他追寻到的最终答案。

而那些所谓的夸张却与艺术本质没有关联的东西,是被戴凌云坚决鄙夷的,他始终摒弃着那些符号标签式的风格追求。

中国书协副主席翟万益认为:“我们看戴凌云一批一批的作品,表现手法上有着严格的取舍,发挥自我艺术主题的能动性,摒弃了那些符号标签式的风格追求,更多采用了自然平淡的反映手法,这不能不说是他的高明之处。”

一个艺术家所注重的往往就是其所关注的。西部人物和具有西部特征的风景是戴凌云创作的主要题材。他觉得题材的偏好无非就出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情结。重点在于戴凌云笔下的西部不是司空见惯的格式化的西部,而是丰富多彩的西部——各具个性的人和千变万化的景。

戴凌云很少画“大作品”——那种群像式的或者景象开阔的作品。他的画,或是一湾小溪,或是一丛山林,或是一尊佛塔,或是一匹踽行的老马,都小得纯粹,小得深远,小得生动,小得耐人寻味。

书法家魏翰邦这样评价:“凌云非常看重作品的精神指向,看重作品的思想,他提炼西部风景的内涵,提炼西部人物的精神,但赋予这里的景和人深刻的地域文化特质,通过丰富而细腻的色彩表达,让景和人都丰富起来,让人和景的精神从色彩中迸出。”

他说:“凌云的油画思想明晰而专注。他属于非常勤奋的那种画家,不断吸收营养,不断深化自己画作的意境,不断提升画作的内涵,但从不因为喜欢或欣赏而改变自己的独立风格和艺术信仰。他的作品在快餐时代让太多的人觉得缺少明显的风格,但正是他的这种坚守,使他的油画固守着油画技法的深刻和意义的持久,固守着油画作为有内蕴的灵魂震颤的精神消费,而不是文化经济的消费。”

“我乐意做一个永远对艺术葆有童真的‘艺术儿童’。”戴凌云由衷地说。

《蓝潮》是大学诗社创办的一份诗刊,蓝潮两个字是由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和生长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的同龄人一样,戴凌云也是诗歌的热爱者。

“中学时候就开始写诗了。”当时痴迷于诗歌的戴凌云曾把艾青的诗集抄写了一遍,还有普希金的。曾几何时,他还曾在画家和作家的人生选择中纠结过。即使今天他的诗歌创作多处于偶尔为之,但倘若言及上世纪80年代宁夏的诗人,戴凌云的名字是绕不开的一个。

“老戴是一个很诗性的人。”这是诗友兼好友周卫宏眼中的戴凌云。“说到诗性,或许不为很多人知道的另一个事实,就是老戴曾经的校园诗人的身份和背景。到现在,老戴感物伤怀、触景生情时随便吟咏的那些灵动的句子,都还是绝好的诗句。”

如今,戴凌云的诗作是很少了,但他的诗性却没有减少,诗性是流淌于一个诗人血液里的元素。他把这种有韵律节奏和哲思的诗性的表达方式,融入到他的油画创作中,使他的作品有了不同寻常的意蕴和魅力,他笔下的匹马西风、晨光晚照、老树昏鸦、山涧清溪,都有了可以触摸的情感和思想。

戴凌云总是在各种各样的场合躲得远远的,即便坐到那里也很少说话。不张扬、很低调,不是他不懂,而是他太懂了,更多的是他不屑于那些热热闹闹是是非非的场面,他骨子里是传统文化人的清高和孤傲。他从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永远保持着作为艺术家的内涵。对此,戴凌云解释:“不是怕得罪人,只是不善于说假话。好东西,我当然也是会直言说好的,至于不好的,最多不吭声。这么多年过来,我觉得人还是要说真话,做人也要真一点,这样你会有真朋友。”

新闻推荐

胡定远 胡桂江 王家永海岳尚可倾 口诺终不移

胡定远,男,1934年10月出生;胡桂江,男,1979年11月出生;王家永,女,1977年8月出生,三人均为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黄泥塘镇化联村村民。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