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在隐贤集读韩愈(下)

江淮时报 2019-11-15 11:19 大字

◆高峰四

河犹如此,人何以堪?历史的演绎百密而无一疏,从来都有着奇异的历程,屡有精彩而不留遗憾。关键时刻,一个寿州人物悄然出现了。一个读书人,一个科举取仕不遇的人,一个行孝且慈的人,一个隐者贤者出现了,他就是唐代的董邵南。一切皆有可能,一个寿州淠河湾的小人物与大唐文宗巨子有了交集,更让人匪夷所思,不得其解的是,写一诗还不够,又写一文。让我再读《送董邵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彊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中唐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元气大伤的唐王朝隐隐现出了衰败的乱象。一个奇怪的不正常的现象是,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说白了,就是听话的太监在朝中擅权,不听话的将军各自为政。当然,你再有才华,到割据一方的藩镇地方幕府效力,也非为家国,反而是给朝廷添乱。韩愈此篇,用措辞深婉,跌宕起伏的语言来劝慰好友,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报国无门,前程黯然。刘大櫆评论这篇文章时说:“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可谓探得主旨,评说中肯。

我国古代视 “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者,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者,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者,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据说,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遵照儒家的纲常之说,报国是为忠,事亲乃为孝。董邵南取仕不中,报国无门,身处乱世,退而求次其,隐于乡里,读书行孝,为后世范。隐贤集的后世之人以石立碑,作董邵南读书台,其一,为向上垂范。掘土为泉,名为孝感,其二,为向下寻源。古镇凭此薰陶和激励,而至民风厚朴,遗韵悠远,代有才人,风流数代。

然而,自古成大事者,都难免要经受 “忠孝难两全”的考验,其实,对父母的“孝”和对祖国的“忠”并不矛盾,这种“忠”是更大程度上的“孝”。在董邵南恭行“孝贤”的一千多年之后,一个“忠诚”于祖国的英烈在隐贤集出现了,他就是革命烈士—赵策。

1909年农历10月14日,赵策出生于隐贤集一个书香门第,富裕人家。他的投身革命之举,不是因为穷苦而吃不饱肚子,而是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 1932年春天,红二十五军东征正阳关,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他与胞弟赵筹、党员涂中庸等秘密在家乡淠河沿岸扫清道路,筹措粮草,宣传革命。后负责为党组织募捐财物,筹备武器弹药,支援红军游击队的武装斗争。1934年5月,国民党大举剿共,被捕下狱,他拒绝利诱,策动越狱暴动。同年7月,壮烈牺牲,时年25岁。如今,老街上还遗有他的故居,他的墓园正位于当年红二十五军东征时经过的淠河湾里。每逢清明时节,隐贤中学的学子们都要来这里祭扫忠魂,缅怀英雄。这是一座比古代董邵南读书台还要高耸的矗立在隐贤人心中的又一块丰碑。这也是一个小地方出现的大忠诚,历朝历代都有不畏生死的护佑江山社稷的勇士,这是人类历史上品质最优秀的人。五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是我在隐贤集读到的最美文字。原来,这一句常常挂在英雄豪杰们嘴边的话,原来是韩愈写给我们隐贤集人董邵南的。人有人脉,地有地脉,文人文脉,隐贤集“三脉”共存,得自于一代文宗的如椽之笔,寿州厚土,承载人又是一个多么大的荣耀啊。

但是,当我朗诵完毕,合上书页,跑遍隐贤集的拐拐角角,搜遍隐贤集的街街巷巷,竟然没有找到韩愈的影子。到隐贤集读韩愈,我竟读出弦外之音来,也读出感伤和遗憾了。想到有些人在“钻头打洞”与古人搞“拉郎配”,以薄名声,而我们却躺在名人怀里不自知,这也叫“坐怀不乱”吗?

傍晚,河风拂面,老幼嬉戏,隐贤集的小广场上,只见董邵南,不见韩退之。

新闻推荐

《中国喜事》真实记录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影像志

欣华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真实的中国。当今中国,人民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