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之后的乡愁 汪长明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著名诗人余光中写出了代表一个民族灵魂镜像的《乡愁》,这首诗也成为余光中的成就化身。在一首诗与一位诗人的相互成就中,一个民族深沉的家国情怀,得以找到真正具有原生态成色的诗意注脚,诠释着支撑我们情感生命的脉搏和心跳。
对“乡愁余光中”逝世的全民族祭奠,很大程度上源自其诗情总结与血脉叙事,带给我们对那个风云激荡岁月的无限缅怀。无论何时何地,乡愁都能激发我们小至对自身“基因寻祖”,大至对民族“文化寻根”的共同情感认知与思想归向。
因为背井离乡,所以愁肠几许;因为离之久、别之长,所以思之切、愁之深。
幸运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乡愁,并未随着余先生2017年的永远离去戛然而止,相反,它成了这个国家方兴未艾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愈发多彩的思想景观与人文群像。
《乡愁》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双重书写,触及并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之根,它的热度不曾亦不会因余光中的逝世而散去。相反,在统一民族国家构建历程中,一首《乡愁》能够迸发出如此强烈而持久的磅礴文化力量,堪称文化奇观。
在某种意义上,乡愁不失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宗教,凝聚并连接着华夏儿女上自亘古、下至未来的血脉精神。我们以国家和民族的叠加身份,信仰它,不折不扣;膜拜它,五体投地;维护它,肝胆相倾。
如若余光中先生的离去,能够引发海峡对岸那座宝岛上同根同祖的人们同样热度的集体关注,可以说,比国家统一更宝贵的民族精神统一也就指日可待了。
如今,祖国统一成了我们伟大民族数十年来的集体乡愁。那泓浅窄却无可自由逾越的海峡,何以告慰先生的不朽尸骨与在天之灵?!
如今,乡愁成了每一位中华儿女与国家心灵呼应的共同精神符号。节庆,尤其是春节,成了数不胜数的“我们”“你们”与“他们”,纪念与抒发乡愁的一种集体表达方式。
如今,乡愁已然演化为一个国家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无时无刻不自豪于独享这份舍我其谁的精神主权。
乡愁如师,教导我们对未来怀有一份纯洁敬畏,从深邃而遥远的历史星座,虔诚地走向心灵的广袤星空……
乡愁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一桌麻将、一桌酒肉、一席唠叨、一副装满心思饱得吃不下的饿肚……
乡愁满心意会难以言说:一轮落日、一片流云、一只孤雁、一路无际天涯的如箭归车……
乡愁如影随形不离不弃:一路行囊,一身疲惫,一意“孤行”,一副饥肠,一杯喝得一干二净的酸甜苦辣咸……
故乡有我们写不尽道不完的乡愁元素:留守子女是外出农民工的乡愁,大漠炊烟是天涯浪子的乡愁;一纸长笺写不尽,满天明月照故乡,是文化人的乡愁;“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是戍疆卫士的乡愁……
一程归路声声漫,千里羁程处处愁——
真正的乡愁,是想回家的迫切,更是不想离家又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和惆怅!人在江湖,乡愁是风波浪里我们心灵之舟停靠的港湾。
真正的乡愁,是用一天的挥霍为一年乃至一辈子的等待和坚守埋单;更是用一年乃至一辈子的等待和坚守,去置换一天乃至一瞬的聚首。
真正的乡愁,是一杯酒、一道菜、一句话,更是举杯难饮、佳肴不思、无言以会。
真正的乡愁,是“日暮乡关何处是”,更是“寄情千里哭斜阳”;是“浊酒一杯家万里”,更是“欲作家书意万重”;是“此夜曲中闻折柳”,更是“断肠烟柳一丝丝”……
真正的乡愁,在眼中,更在眼角;在心中,更在心头;在梦中,更在梦醒时分。
真正的乡愁,是苦的,更是酸的,如一枚青果,最合游子尝一口,只是未到成熟时。
没有乡愁,我们便没有过去;没有过去,我们便没有童年;没有童年,我们便没有人生。
在一个物质充盈、物欲膨胀的年代,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我们愁的是——回家!
千声万语唤不回的儿时的家。
新闻推荐
□张圆圆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最末端,也是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治理单元。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使社区更好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