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邀请语文教师谈新教材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学习 海量式读“闲书” 形成独特精神世界
■本报记者 文艳玉
今年秋季学期,全国中小学生统一使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2017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课堂,三年过渡后,目前,秋季学期“部编本”已经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四名语文教师,谈一谈部编版教材使用后的教学心得,引导学生使用语文新教材。
多互动语文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虹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 冯晓盼
语文是思想性和工具性合一的学科,部编版教材让语文学习的功能回归。学生想要学好语文,必须利用好身边的资源,进行有效阅读、有效表达、有效互动、勤练乐学、厚积薄发,日后方可出口成章,以锦绣文章行走天涯。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更好地学习语文。
第一,无阅读不语文,阅读量是土壤,是源头,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多读经典的书。
第二,不表达不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是表达和交流,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阅读是信息输入,表达是信息输出。只输入不输出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误人子弟的。我们的阅读,最终是将外在的信息,和我们原有的信息进行交流,从而形成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说和写的过程就是这个复杂而有趣的信息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的形象性和逻辑性以及个性识别都将决定表达的质量。
第三,不互动不语文。阅读和写作后,如果我们只是将我们的感想观点束之高阁,不与他人交流,那么语文学习的效果将事倍功半。不互动,我们不清楚我们的表达是否清晰,也缺失经由他人的反馈带来的启发,就读写的技能来说不能做到反思优化提升,就阅读与写作的乐趣和价值来说大部分将是1=0的效果。
学生要海量阅读与考试无关书
■秀安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贺昕
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贴近当代小学生的“语文生活”,具有时代性。
学生学习时,我建议他们采用“1+X”的方法。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但阅读量还是不够。阅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助力,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所以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鼓励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一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
在学习课本内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活学”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善于吸收别人智慧培养高尚情操
■融晟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 罗冰
部编版教材全面普及后,新课改广泛实行,目的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于学生而言,增加阅读量,必不可少。要开阔视野,阅读的内容不能仅仅关注课文之内,还应该关注课文以外的精华,例如经典名著、名家名篇等,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诗文,善于吸收先人的智慧,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
学生的自主阅读可以遵循“读、思、录、用”的方法。读,大致可分为三步:初读,大致浏览,知晓文章脉络;再读,带着问题逐词句阅读;研读,品词析句,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思,独立思考问题的答案,自己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方法解决问题,拓宽思维,同时,学会合作,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别人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见解。录,摘录积累精彩词句,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增加语言文字的应用,多读、多写、多说。
用画画仿写等多种形式记录体会
■福建路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六年级语文教师陈蓉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要求。部编本教材从多个板块入手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语文学习质量的高低与阅读积淀、阅读能力密切相关。如何有效阅读,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首先,要热爱读书。学生可以根据年段要求选择书籍,在阅读时,大胆运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这本书)写什么?你最喜欢什么内容?……无论是广泛阅读的“饥不择食”,还是浏览大意的“走马观花”,或是细致读背的“寻章抄句”,都能让我们从书中汲取养分。
其次,形成交流的氛围。在校组成阅读小组,在家可与父母通过共读一本书,交流心得。“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看通过分享能擦出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最后,注重读写结合。这里提到的“写”,一般指谈感受,可画图,可写读后感,可简要记录,可仿写……形式内容可根据自己的喜爱和情况而定。
“博采众家长,使得龙凤飞。”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愿孩子们养成每天阅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沐浴阅读雨露,在语文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新闻推荐
西藏那曲市申扎县格仁错湖旁的游客(10月12日摄)。深秋时节的藏北,最低气温已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呈现出苍凉和壮美交织的独特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