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袁艳敏点亮山区孩子的梦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09-20 11:54 大字

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黑龙江省乡村女教师袁艳敏,用13年青春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与坚守。

当老师,是袁艳敏儿时的梦。 2006年,袁艳敏从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正赶上黑龙江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农村最缺老师,我就到村小去。 ”袁艳敏选择到佳木斯市郊区的万发小学支教。作为志愿者,她当时的工资一个月只有600元。

万发小学一共有6个班级、100多名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袁艳敏清晰记得,“学校用的是最原始的长条木头桌椅,全靠老师自己修。 ”尽管对乡村工作早有准备,但眼前的荒凉破败还是让袁艳敏难免失落。

白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吃饭,晚上再送他们回家……两年支教期满后,孩子们都舍不得她,难过得说不出话,家长们也恳求她留下来。但他们不知道,袁艳敏超期服务是没有工资的。

袁艳敏心里清楚,她离开后自然有新老师接替,但自己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她决定留下来。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班级52个孩子和不少家长,团团围住了袁艳敏……一个快言快语的家长开了腔:“袁老师,你带俺家孩子这个班一年没工资,你咋不说?要不是听校长说,俺们都还蒙在鼓里呢。 ”说着,她就从兜里拿出一百元钱,塞进了袁艳敏手里。其他家长也纷纷掏出钱来,都被她一一还了回去……

就是那一刻,袁艳敏再一次明白,在乡村,教育是孩子们的梦想,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2009年11月,袁艳敏选择再次留在乡村,到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小学担任特岗教师。

横头山镇地处大山腹地,条件远不如其他乡镇。那时,宿舍里不能生火,她早晚就吃面包、方便面。冬天大雪封路,她就留在学校。晚上没水、没电,她不敢多喝水,怕半夜上厕所。第二年3月,袁艳敏接任了六年级的班主任。班上32个孩子,近一半家境贫寒。

在横头山从教10年,袁艳敏带了9个毕业班,累计家访400多次。她走遍了横头山的大小山头。

在乡村工作13年,袁艳敏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学校,只有周末才回家。每天下班后,她会通过微信辅导孩子们功课,监督孩子们阅读,与在外地打工的学生家长通电话……

这些年,很多和她一样考上特岗教师的同事陆续转行或调转。但袁艳敏说:“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信仰,哪里最需要,就要出现在哪里。 ” 杨思琪

新闻推荐

钢联社区 了解历史 珍惜现在

通讯员冯富晚报讯9月18日上午10点30分,“呜……”一阵刺耳的防空警报响彻上空。当天是“九一八”事变88周年纪念日,为推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