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缔造“太空之吻” 他是能让航天员放心的人

澎湃新闻 2019-09-18 10:40 大字

30年坚守航天装配一线,他是实现月背软着陆巡视探测的幕后功臣。

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漫步”能否安全返回?宇宙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太空之吻”能否安全对接?这不仅关系到航天发射任务的成败,更决定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而说起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班组长王曙群,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则称他是“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人。

9月12日下午,在上海市闵行区举行的2019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上海·闵行)现场交流活动上,刚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曙群作为颁奖嘉宾,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和感受。他说:“攻关的路虽然漫长,也失败过、气馁过,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坚持,一路上,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心,再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王曙群。本文图均由受访者提供让航天员放心的“太空之吻”缔造者

出生于1970年6月的王曙群,1989年技校毕业后开始从事工装模具的装配、维修工作。1996年,上海航天149厂举办高级工培训班,规定工龄在10年以上的职工才能参加,得益于中级工考试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才工作7年的王曙群破格进入培训班,赶上了对接机构产品研制。

天宫一号作为带着对接机构首次上天的飞行器,承载了王曙群太多的寄托。可就在天宫一号发射前,对接机构在进行最后一项热真空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无法解锁分离的问题。赶到现场的王曙群通过系统分析,沉着冷静地列出了所有故障的可能性,逐一分析、排除,很快将问题定位,故障得以迅速排除,天宫一号如期发射。

对接机构研制

12把对接锁是对接机构中的关键部件,其同步性装调质量决定了航天员能否在太空生存和安全返回地面,难度就好比在太空中“拧螺丝”。为了早日攻克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严重偏差这一难题,王曙群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也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

通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他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困扰团队近两年的难题迎刃而解,使同步稳定性从最初的连续3次提高至连续50次以上,成功实现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各种姿态下六自由度方向均能够实现交会对接的目标。

2011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太空之吻”,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的国家。

王曙群被誉为是“太空之吻”的缔造者。月背软着陆巡视探测的幕后功臣

2004年,我国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王曙群所在班组接到了研制月面巡视器、也就是“玉兔”号月球车的新任务,当时对接机构研制正进入关键时期。

王曙群在进行月面巡视器、也就是“玉兔”号月球车的研制工作任务。如何做到对接机构和月球车研制“两同步”“两不误”?单靠王曙群一个人肯定不行,他经过综合考量,选择了班组里基本功较好、干活比较踏实的路爱忠作为负责人,同时挑选了3位“90”后作为月球车的主操作。

月球车的试验场地由于要用“火山灰”模拟“月球表面”,每天都是尘土飞扬,试验人员必须佩戴防尘的“猪鼻子”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防静电服等,王曙群说了句“我先试试”。一天下来,脱下“装备”的他像刚刚作业归来的煤矿工人,头发是灰的,脸上淌着“泥浆水”,身上散发着汗臭……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对接机构总装班组的班组长,王曙群通过“传帮带”和给年轻人压担子,带领团队完成嫦娥三号、四号巡视器结构机构和移动分系统总装,使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月背软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

王曙群通过“传帮带”和给年轻人压担子,带领团队完成嫦娥三号、四号巡视器结构机构和移动分系统总装。王曙群向年轻人传授技艺。

30年来,默默坚守在航天装配一线的王曙群练就了一手“精、新、准、快”技术绝活,攻克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装配难题,助力神舟、天宫、天舟圆满完成13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突破了国外航天大国对我国技术的长期封锁,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技能大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等称号,实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技能工人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领域“零”的突破,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载人航天工程总装战线上的领军人物。

王曙群说,2022年前后,我国的空间站即将建成运营,那将是中国人在太空的美丽家园,他和他的组员们现在已经投入到紧张的空间站研制生产当中。

新闻推荐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中国人被“短板理论”害了多年

“当我们学会输时,孩子也学会输了。学会输是很重要的。”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这样论述教育孩子如何学会输的重要性,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