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中学校长田间:“存师道,传薪火”千年石室校址未变精神未变
石室中学校长田间: 石室中学校长田间
众多高校校长齐聚石室中学,探讨拨尖创新人才培养。
出土于石室中学的后蜀残石经登上央视《国家宝藏》。
后蜀残石经
成都石室中学校园。刘陈平摄
2019年初,伴随着《石室诵》的声音,一份宋拓蜀石经(复制本)传递到了成都石室中学学子手中。随着《国家宝藏》第二季热播,曾经立于中国最古老学校——石室中学的后蜀残石经大放异彩,成为“史上最强教材”。而这所有着2160年历史的学校,亦被冠以“史上最强学校”之名。
“两千多年来,文明不断更替,但是石室办学地址从来没有变过,办学的实践从未中断过,石室的精神是注重教育。同时,它也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堂,这里走出了无数的大师、名家,他们都成为了石室精神的传承者。”
田间,石室中学现任校长,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石室的第九任校长。自199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石室中学担任化学老师以来,他与石室的缘分已有28年。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这位千年名校的校长,听他讲述了关于石室的故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国宝传说
后蜀残石经见证石室历史
《国家宝藏》第二季里,后蜀残石经作为国宝现身,节目中,郑凯扮演后蜀皇帝孟昶,演绎了一段蜀学的传奇故事。节目播出以后,不少观众都在朋友圈刷屏,为四川的国宝打call。而国宝石经的诞生地,就是现今中国最古老的官办学校——文翁石室。
“李冰治水,文翁化蜀”。西汉蜀郡郡守文翁在成都城南修学宫,派官员去京城学习后,回蜀地传播文教,数百年间,司马相如、扬雄皆出自文翁石室。到近现代,石室更是名人辈出,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钟山、李荫远……
节目里,78岁的石室退休老教师朱泽荪和后蜀石经一同亮相舞台,讲述了一段国宝与石室的故事。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碑石上刊刻官定儒家经书,被称为“石经”,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教材”。后蜀宰相毋昭裔重视教育,命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手写儒家十三经之后刊刻在石碑上,千块石碑立于文翁石室,供学子学习,蜀地文化得以绵延千年,被誉为“冠天下而垂无穷”的壮举。这部绵延200年、贯穿四个朝代的蜀石经历经战火,损毁殆尽。上世纪30年代,人们在成都南校场外的城墙下面,挖掘出了近十块石经残片,虽然残损,但石片上秀美的正楷字刻仍清晰可见,后经学者确认,这正是遗世千年的后蜀石经的残石。而这一方石经的背后,隐藏的就是文翁石室——这所蜀地千年学堂的悠久历史。
今年年初,《国家宝藏》公开课走进石室中学,《国家宝藏》节目组联同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川博物院,将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石室中学。无数人为“存师道,传薪火”的石室中学点赞,更有无数学子为自己是石室人而骄傲。国家图书馆还特意制作了“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石室中学,希望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能在石室人中薪火相传。
鼓励教育
激发师生心灵深处的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千年名校石室生机焕发,名师云集。石室中学老校长王绍华的班主任何光玖就是其中之一。毕业于香港大学的何先生教英语,“他是一级教师,相当于正教授级别,比现在的特级教师级别还高。”田间说,先生教书认真,对考得不好的学生向来是采取鼓励式教育。有学生写英语单词,10个字母错了1个,先生也不责备,轻声一句“加点油就记住了”用以鼓励学生。1991年,刚刚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的田间,被来校招聘的王绍华看中,进入石室中学,担任化学教师。“我大学毕业直接到学校工作,之前没有参加过中学实习,毫无教学经验,上课非常紧张,语速很快。讲下来之后,学生感觉不到我的重点和思路在哪儿。”田间至今都记得,刚进石室中学的第二周,星期四下午的第三节课,他照例很紧张,讲了一刻钟之后,才发现后面竟然坐着叶长坚校长。“我当时很紧张,很彷徨,汗都出来了。”
课后,田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校长办公室。然而,叶长坚却和颜悦色地跟他说:思路清晰,嗓音洪亮,条理逻辑性很强,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好教师。“他这番话对我是极大的鼓舞。虽然我对自己上课并不十分满意,叶校长却告诉我,我可以成为一个好教师,这种期许奠定了我继续教好书、育好人的决心,也激发了我心灵深处的一种自信。”
在石室导师龙腾明的帮助下,从1992年至1995年,田间全程听完了老师的每一堂课,十几本听课笔记保留至今。三年听课让他明白,对于一名青年教师而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教学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应当从老教师身上不断学习的东西。
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让田间带的第一届毕业班在1995年高考的时候,超过第二名平均分五六分,考出了成都市绝对一流的水平。
16字校训
浓缩千年积淀与时代精神
“我认为石室最优良的精神传统,就是我们十六个字的校训: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爱国利民’是清朝顺治年间提出的,‘整齐严肃’‘因时应事’‘德达材实’则由历任办学者、校长陆续提出。”田间说,“每次开学典礼,我都会跟学生讲,你们要记住这十六个字,用一生去践行,就会完成大写的‘人’字。”
1956年,34岁的张联华开始担任成都第四中学(现石室中学)书记、副校长。至今,这位90多岁的老人仍然记得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石室校友郭沫若为母校题词的事,“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1958年,他又补加了一条横幅:求实务虚。
田间告诉记者,这个横匾一直挂在石室明末清初修建的图书馆——现在的贵宾接待室门口。“它昭示着石室人办学、治学、求学都要遵循实事求是。”当时郭老的手迹还被印成书签,人手一份,激励着石室的每一位师生。
上世纪90年代,王绍华担任石室中学校长。“石室中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在这个阶段确立了16字校训。”此前,校长叶长坚(后担任成都市教委主任),已经提出了“将石室的优良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想融为一体”的方针。接任校长的王绍华更是在此基础上发起了石室办学理念大讨论,从学校教师、到老校长、校友、教育专家、主管部门,一起加入到石室校训的讨论中。大家研读校志和史话,从石室2000多年积淀的教育智慧中,汲取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最终确定了十六字校训。
改革开放的浪潮催促四川教育迎头向前。那时候,一群1942年出生、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教育人,托起了四川教育的一片天。“他们是幸运的一代。”回忆起当时亲身经历的盛况,教育专家纪大海感慨不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赶上用人浪潮,对高端知识分子可谓是求贤若渴。”一批年富力强的石室人成为了四川教育的中流砥柱。
院士寄语
我从小在成都平原长大,秀美的成都平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它以其丰富的物产、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各方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是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翁石室作为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堂,屹立锦江之滨,延续2160年,使天府文化得以孕育、发展和成熟。我很自豪自己是一名石室的学生,回首几十年人生风雨,石室是我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特别是我的老师,十二桥烈士刘骏达先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举,感天动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
(1948年毕业于石室中学,考入重庆大学。1988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都这片土地孕育了我的生命,石室这方沃土奠基了我的人生。每每忆及在石室求学的岁月,心中总会满溢自豪与感动,正是这所在成都平原伫立千年的名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石室中学优秀的校风、师风和学风,为我学业的进步与成就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伴随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翁石室也即将迎来它2160岁的生日。70年,祖国沧桑巨变,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60年,时光岁月更迭,一代代石室人对教育的追求和信仰亘古未变。——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
(1972年毕业于石室中学,考入同济大学。中国清洁生产研究的奠基人、开拓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育人·育才
名校校长“石室论剑”
新时代,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进入新世纪,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了石室人共同面临的课题。田间,把中国最知名的大学校长聚集到了一起,邀请他们和中学一起,讨论社会关注的教育话题,请他们担任石室学子的培养导师。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校长都成为了石室的座上宾。名校校长“石室论剑”引发各方关注。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大学与中学如何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大家热议不止。
“石室中学的办学主张和办学追求是‘育关键能力,办品质教育,为领军人才成长奠基’。”田间说,“有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让学生的选择更有多样性和发展性;我们有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常规课堂和活动课堂,为学生发展奠基,培养领军人才。”
育己·育心
穿越时光的答卷”
——48年后的主题班会
“老师好!”“同学们好!”9月,在成都宽窄巷子的“光阴教室”里,一场以“穿越时光的答卷”为主题的班会在这里展开。83岁的石室中学退休教师杜学钊精神矍铄地站上讲台,为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特殊的班会课。
阔别48年,岁月老去,初心犹在。坐在有着时光印记的黄色木板凳上,同学们一一回应当年老师的毕业寄语,回应少年时代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渴望。“我这一辈子有没有虚度年华,愧对人生?”“我这一辈子有没有对国家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我这一辈子是不是一个诚实、善良、正直、上进的人?”48年师生重聚首,不仅有童年的美好回忆,更在梳理人生。杜学钊老师给他的学生们打了满分。
杜学钊老师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2年进入石室中学任教,是四川省特级教师。“我本是石室中学的一员,为石室尽力,理所应该,只要力所能及,以后仍会如此。我在石室工作了38年,但这并不是终点,这和退休无关。至于我说‘学生就是我的灵魂’,当时是脱口而出,和当时给学生上课,和他们情感交流有关,以前也没有人直接问我,我也没有如此回答过。下来一想,也确实如此,如果将学生和师生的情谊从我一生中抽去,我不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了么?”这位低调的老人这样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人物特写
石室校友唐立新:
“每个人的好,都来自母校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友既是石室的骄傲,又是宝贵的资源。1977年,出身于教育世家的唐立新进入石室中学。从全省各地考入石室的同学都非常优秀,唐立新在里面是理科很好的学生,“我的物理、数学都非常好,”每每考试,他总是和另外两名学生轮流当前三名。
石室的学习生活在唐立新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以至于工作、创业后,他一直与母校保持密切的交往。从石室教育基金会捐款,到在学校设立唐立新奖学金,再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大、浙江大学、川大等14所高校设立奖学金,这些都是源自他对教育的关注和热爱。“每个人的好,都是来自母校潜移默化的影响。”
唐立新依然还记得自己的高中班主任陈老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师爱系一条丝巾,气质优雅。“我们深受老师耳濡目染。”在学校,老师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埋下慈善的种子。“老师常说,今天你以学校为荣,今后学校以你为荣。石室学子要为学校做贡献。”
作为一个倡导全面发展的学校,石室中学培养出来的企业家很多,“大家都得益于在学校开始的素质教育。”唐立新在石室中学读书时,担任学生会学习部长,到了大学时期,仍然担任班长、校学生会主席,之后在商海拼搏获得成功。他说,自己的组织管理的才能,都是从学生时代积淀而来。
“我受益于教育,理应反哺教育。”大学毕业后,唐立新从机关单位下海,创办新世纪电脑城。他捐出的第一笔捐款,投入了知识产权交易和大学产业园打造,都跟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全中国14所一流高校设立了奖学金,至今已有5000名学生、3000余名教师获此奖励。他本人也与很多大学校长成为了朋友,“我不但支持大学的人才培养,还支持大学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交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人物名片
田间生于1968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1991年毕业分配至石室中学任教,四川省特级教师。2010年9月至今,担任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四中)校长。
石室中学校训 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 德达材实
新闻推荐
9月16日,“国酒茅台”商标申请失败之后,茅台申请“茅台国宴”商标又被驳回。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表示,“茅台国宴”商标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