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王献之《中秋帖》下周展出 月圆再读中秋书画与文物

澎湃新闻 2019-09-13 16:36 大字

月圆人好,又逢中秋佳节。

在中国书画史上,提到“中秋”二字,不得不提传为王献之所作的《中秋帖》,此帖因卷首有“中秋”二字而得名,是共和国成立后最早最重要的回归文物。澎湃新闻从国家文物局获悉,9月17日起,该帖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回归之路一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包括《中秋帖》在内的新中国七十年来的主要回归文物将对外展出。

据悉,《中秋帖》上一次亮相还是在十年前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珍藏历代书画展”。此次与《中秋帖》同时亮相的还包括《伯远帖》、秦公晋侯青铜器以及最近刚从日本回归的春秋时期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结合《中秋帖》的亮相,澎湃新闻特梳理与中秋相关的古代经典书画与文物,祝读者朋友中秋快乐,佳节安康!

中秋佳节先赏《中秋帖》。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史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这一天,因秋日清朗明净,也几乎是文人最寄情舒意的日子。诗文之外,在艺术领域,目前已发现最早与之相关的,当数汉画像石的四幅《嫦娥奔月》。而关于中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则有被乾隆皇帝列为“三希”之一的《中秋帖》。绘画中,描述中秋最全面的,也就非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人绘中秋佳瑞图》莫属。

作为最著名的博物馆藏品之一,《中秋帖》卷又名《十二月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一起,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稀世珍宝。其内容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王献之的《中秋帖》卷(局部)

没有落款,如何断句亦引人遐想。《中秋帖》被乾隆皇帝视若珍宝,并在卷前引首书题“至寶”两字。帖正文右上角还有乾隆的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丁观鹏绘画。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这一名帖也因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和早最重要的回归文物。王献之的《中秋帖》卷

名帖中的中秋之外,再看文物中的中秋。

在隋末唐初的一些铜镜铭文中,常将铜镜比喻为明月。月宫镜的题材,基本来源于民间神话。内容满足古代一切关于月亮传说。多数关键词为嫦娥、西王母、桂树、蟾蜍、玉兔等,也有一部分为其他美好寓意的图案。月宫镜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等多种。其主纹的构图大体一致,中间为一株大的桂花树,两侧一边为腾空飞舞的嫦娥,一边为持杵捣药的玉兔,树下是一只呈跳跃状的蟾蜍。唐 月宫镜 故宫博物院藏

此镜为八瓣菱花形,中央为枝繁叶茂的桂树,树干中部隆起镂空为镜钮。一侧为嫦娥振袖起舞,另一侧为白兔捣药,下有蟾蜍作跳跃状。“大吉”月宫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大吉”月宫镜,内切圆形,龟钮。钮左上方为凌空升腾的嫦娥,嫦娥身段修长,舞态蹁跹,著紧身衣衫,背后帔带飘举,左手擎有“大吉”二字铭文的方牌,右手托一果盘。盘内盛桂子三粒,桂叶二片。钮右上方为一株枝叶繁茂的桂树,桂树下蟾蜍跳跃。嫦娥脚下白兔杵臼捣药。钮下正中为一不规则形水池,池中水波粼粼。上方有一“水”字。镜背还有两朵流云.菱边四朵流云及四组蜂蝶采花,其中二组蜂蝶头部对着花枝顶端的花苞,另二组蜂蝶正飞向花枝。月宫镜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的月宫镜形制更加奇特。在围绕着三圈铭文的中心圆内,挺拔的桂树、直立握杵捣药的玉兔、张牙舞爪的蟾蜍,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惊讶的是,镜钮为伏兽钮,长尾冲天,头朝下,嘴里噬咬着一匹奔马。在这幅惊心动魄的月宫图之外,三圈铭文共计156个字,讲述了唐开元十年(722年)一位扬州吕氏铸造铜镜的故事。

除文物之外,中秋也经常出现在石窟壁画和文人书画中。

《礼记·祭义》曾记载:“祭日于壇,祭月于坎;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祭月就是王者于每年秋分之际在城西祀月,这就是中秋节的前身。据敦煌文献《郑余庆书仪·节候赏物》记载敦煌人用朱砂研磨成浓汁,然后点在小孩额头上或身上,目的是祛除百病、强身健体。每年秋分之际,还举行佛事活动、赛神活动和中秋赏月等,但最有特色的属网鹰习俗。敦煌地处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鹰的生活。而鹰又具有飞翔快捷,善飙击,尤其是猎物时能表现出极强的竞技性,故为狩猎者所喜爱。据文献记载,唐代闲厩使专设鹰坊。当时,网鹰、贩鹰、献鹰之风十分盛行。敦煌文献P.4640《衙府纸破历》、P.2629《酒账》、S.6981《兄弟社转贴》等均有网鹰所用之料和驯鹰人、网鹰人的集居地鹰坊及买卖鹰的交易场所等记载。莫高窟第85窟 楞伽经变之出猎 晚唐五代《浣月图》无作者款印,旧签题标为《五代人浣月图》。若由仕女身著半袖裙襦,及焚香侍女腰间系缚的长柄纨扇来判断,此幅原稿的时代,虽符合十世纪规制,但树石画法,笔致夸张,已呈显宋末元初特质,推测应出自南宋宫廷画师所摹。此幅画明月皎洁,高挂天际。庭院深处,高植著虬松、梧桐与芭蕉,枝叶苍郁欣茂,地面另有芙蓉、蜀葵、雏菊等花卉,竞吐芳香。奇石上盤踞的蟠螭,正低伏泻水,池中波纹荡漾。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旁立侍女三人,或临案焚香,或捧奁,或荷琴,神情庄严静穆。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五代《浣月图》五代《浣月图》(局部)宋 赵佶《闰中秋月帖》

在宋代,《闰中秋月帖》是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典型作品,《闰中秋月帖》是一首七言律诗: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此帖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当时的赵佶正是29岁,是其登基10年后。叙述了当年中秋夜满街华彩、月光皎洁、万象浩荡的美景。宋徽宗此时应心情愉悦,而乘兴赋诗咏唱。宋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简称《中秋诗帖》)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有宋代米芾的《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也是关于月的,诗中写道:

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

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米芾时常登楼,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分施展。

对于此帖,曾有记载说,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诗文之间也还有两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行家里手不能道。南宋册页《瑶台步月图》南宋册页《瑶台步月图》(局部)

册页《瑶台步月图》写中秋仕女赏月情景。画面中天空清虚高远,祥云绕月,月下景色空朦。人物衣饰为典型的南宋风格,用笔轻润,敷色雅致。以高台色深厚重的栏杆,衬出人物纤秀婉约的形象,风格清新动人。图中恰似几位妇人聊着关于饮食的内容,目的就是想让家人度过一个欢快祥和的中秋节。画面中深棕色嵌玉栏杆、莲花柱头装饰和台子的斗拱样式描绘得准确清楚,展现了南宋楼阁小品画活泼的表现形式及丰富的表现手法。李嵩 《月夜看潮》

宋代李嵩的《月夜看潮》图,所画即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宋 马远《月下把杯图》

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马远《月下把杯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得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图中题写着“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马和之《月色秋声图》

而在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马和之《月色秋声图》中,长者临流而坐,沉吟幽思,侍童立旁边,松桂为伴。左上方有子昂(赵孟頫)款诗句“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明 唐寅《嫦娥执桂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唐寅《嫦娥执桂图》描绘了月宫仙子嫦娥,裙带飘拂,神形温婉,如月光般皎洁优雅,一扫孤寂之态,多了一份美好。明 文徵明《中庭步月图》

《中庭步月图》是文徵明与来客小醉后于庭院中赏月话旧的形象记录,作者以图象的形式记录了他们的这次雅会,并为之赋予了新的图象内容。以庭院月光为题材在我国历代绘画作品中确实颇为少见,尤其以文人士夫月夜访谈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更为稀有。明 沈周 《有竹庄中秋赏月》明 沈周 《有竹庄中秋赏月》(局部)

沈周的《有竹庄中秋赏月》描绘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的情景。此图由绘画与书法两部分组成,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制。画面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而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 琼台赏月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杨柳荡千”、三月“闲亭对弈”、四月“庭院观花”、五月“水阁梳妆”、六月“碧池采莲”、七月“桐荫乞巧”、八月“琼台玩月”、九月“重阳赏菊”、十月“文窗刺绣”、十一月“围炉博古”、十二月“踏雪寻诗”。画面体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作者在人物创作的审美取向上以明代唐寅、仇英笔下的仕女画为审美标准,追求秀润飘逸的情致。她们三五成群地行进在以界画表现的亭台楼阁内或是细笔勾染皴点的花石下。富贵闲逸的宫苑生活令她们的物质生活十分充足,也使她们的精神世界极度贫乏。清 郎世宁 《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之八月赏月《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之八月赏月(局部)

清 代郎世宁 的《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之八月赏月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的顺序排列,每月四爷题诗一首。图中的宫廷建筑耸立壮观,山水相伴,境界隽秀,视野开阔,树影迎风飘拂。每个人物都惟妙惟肖,有的交流着什么,有的人则忙忙碌碌,大部分人都仰望天空,奇怪的是,天空只有大雁排成的”人“字型,画中虽不见月,也能感受到浓烈的节日气氛。人物与景色辉映,树影和花朵以琉璃镶嵌,在强光下晶莹剔透,屋顶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屋沿镶嵌有色珍珠颗粒,烘托皇宫建筑的华丽与气派,多层次的立体空间使人感觉身临其境,置身于两百年前的大清夏宫之中与皇族共存之感。清李世倬绘《桂花月兔图》扇页

清代李世倬绘的《桂花月兔图》扇页,款署“戊申中秋日写 菉园之长”。一只白兔居于画面主体,通过其仰视的目光,可见左上角被桂树叶遮掩的半个月亮,从而生动地点出中秋时节,白兔与桂花和明月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美好传说。齐白石 《桂花双兔图》

齐白石的《桂花双兔图》,不但是大师晚年的重要代表作,而且是一件民国时期艺术精品,并以其生动传神的艺术表达和独特审美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张大千《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属于张大千早期人物画作品。画中人物造型温婉娴静,面部丰盈,举止安祥。人物的面相细目小口,体态婀娜,发髻的钩皴率意虚和,颇有质感,衣纹的行笔十分自由流畅。款识:广寒宫阙旧游时,鸾鹤天香卷绣旗。自是嫦娥爱才子,桂花折与最高枝。拟六如居士,大千张爰,癸酉八月十四日也。钤印:蜀郡张爰(白文)、网师园客(朱文)、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白文)。《见立十二个月》之七月织女、八月中秋赏月 1854年 第三代歌川丰国/画 东京都江户东京博物馆藏

在日本,阴历十五和中国的日期是相同的。与中国不同的是,赏月当天,人们用芒草等秋天生长的草作为装饰,并用豆馅做的米粉和芋头等摆满桌案。

该件作品是以年度为主题的系列画作之一,描绘的是织女节和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赏月的情景。此件作品正在首都博物馆《都市 生活——18世纪的东京与北京》展览中展出。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东方早报、国家文物局资料及文博界圈相关报道)

新闻推荐

秋天到了 台风就会消停了吗?

原创:张金萍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作者:张金萍编辑:Yuki在大家的印象中,台风似乎在夏季最为“嚣张”,到了秋天,应该就像秋后的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