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滇池湖畔有大城 春融世界是昆明

北海日报 2019-09-13 10:51 大字

红塔西路上的冬樱花盛开。七彩云南·古滇名城滇池国际养生养老度假区活力小镇呈贡信息产业园。滇池一景。古滇名城欢乐世界。公元1284年,当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穿越崇山峻岭,来到美丽的滇池湖畔时,看着繁花似锦的昆明,发出了“一座壮丽大城”的赞叹。2019年8月27日至30日,全国50多家的党报社长、总编到昆明参加2019全国党报媒体融合高峰论坛暨社长总编看昆明之后,也发出了同样的赞叹。

历史文化魅力独特

昆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都市时尚文化、边疆异域文化交汇交融,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沃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品质。

这里文物古迹众多、人文荟萃,传统街区与老建筑风貌突出,人文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这里人文底蕴深厚:古滇文明在这里发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出生于此,国歌曲作者聂耳在这里成长,云南陆军讲武堂将帅辈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精英荟萃。

这里民族文化丰富,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民族和睦相处,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边疆异域文化集聚交融,阿诗玛的美丽传说至今让人动容,她的身影已经化成石头留在了人间;她的声音,永远回荡在石林上空,穿越时空,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这里珍藏了许多文化记忆和历史遗存,丰富的近现代历史为昆明留下了丰富的近现代文物资源,包括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石龙坝水电站、护国桥、朱德旧居、聂耳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享誉海内外的大观楼长联,以其“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悬于楼前,扫涤俗唱”,令人击节叫绝,“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被世人誉为“海内第一长联”。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的文化软实力,增添了昆明的文化自信,让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成为可能。文化,将真正成为城市之魂。

目前,昆明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7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项(20处)、省级55项、市级132项、县(市)区级401项,文物类型涵盖了古代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民族文化遗存、墓葬、石刻等多个类别,能够清晰地反映昆明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此外,昆明市还有注册备案博物馆36个,包括国有文物类博物馆14个、国有行业类博物馆13个、非国有博物馆9个。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的昆明,正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底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培育城市文化气质,着力打造保护利用水平较高、历史文化格局完整、个性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历史文化名城,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吸引力。

春城花都春融世界

昆明是享誉全球的“春城”“花都”,在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是昆明“春城花都”形象的真实写照。从丰富的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中,都可以看到昆明历代拂之不去的花卉倩影。

2016年9月,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将“世界春城花都”列入昆明城市品牌建设目标。2017年9月,《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中明确提出,将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其中,围绕“世界春城花都”的定位,要充分发挥昆明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和高原湖滨生态优势,对标世界著名花园城市,提升园艺景观、壮大花卉产业、打响花卉品牌、优化人居环境,着力打造蓝天永驻、碧水长流、绿润昆明、花香满城的世界春城花都,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2018年,按照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昆明市编制完成《昆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部分重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概念方案》《昆明市花卉布置应用导则》等专项规划,提出了“两环、三点、五线、七面”的空间规划布局。“两环”:环城路沿线、二环路沿线;“三点”:南屏街、火车南站、长水机场;“五线”:机场路沿线、北京路沿线、广福路至彩云南路沿线、地铁三号线沿线、盘龙江沿线;“七面”:翠湖片区、滇池度假区、呈贡行政中心、螺蛳湾片区、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北辰片区、大学城片区。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形成重点突出、相互贯通、整体提升的花卉布置景观,构建绿量充沛、植物多样、长年见绿、四季赏花、景观优美、环境优良的园林生态系统。

在绿化规划上,高标准做好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突出昆明特色,坚持“以春打底”“以花为媒”,强化城市形态设计和品质提升,统筹推进公园、绿地、慢行道等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生态隔离带,拓展城市生态休闲空间。实现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春城花都”。

健康之城绿色生态

昆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名列前茅。独特的气候优势、生态优势、生物多样性优势让这里成为宜居宜业、养生度假的健康之城。

蓝天白云下的鸟语花香,饮食中的花虫菌茶,方兴未艾的生物医药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医疗康体服务……都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独有的资源优势。

面对独有优势,昆明乘势而为,抢抓“健康中国”战略的机遇,率先在全国举起大健康旗帜,明确提出打造“中国健康之城”。

目标引领行动。近年来,发布了《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一系列规划方案;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国家植物博物馆也先后获批,正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全面有序地推进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国药集团、康美药业、阿里健康、博奥生物等一批大健康知名企业入驻昆明,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成功举办大健康国际论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也将于明年在昆明举行。大健康产业加快集聚发展,2018年全市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速10%,72个5000万元以上大健康项目中健康产业总投资2165.7亿元。大健康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健康之城”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未来,昆明将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一核两极三网五走廊”大健康总体空间布局,积极构建“3456”大健康生态圈,重点围绕“个体身心健康、人与环境关系健康、人与人关系健康”三大内涵,部署“医、药、养、健、游、食”六大产业,全力打造“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健康产品制造中心、候鸟式养生养老中心、高端医疗服务中心、高原健体运动中心、民族健康文化中心”六大中心,着力打造健康产业发达、健康文化鲜明、健康服务完善、健康品牌靓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健康之城”。

滇池明珠重绽光彩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孙髯翁撰写大观楼长联时滇池的美丽写照。

而30多年前,随着环滇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滇池饱受污染之苦。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痛定思痛的昆明人发起了一场不见硝烟的“高原明珠保卫战”,采取运用多种措施手段积极开展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

20多年后的今日,尽管滇池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滇池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目共睹,水质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逐步降低,蓝藻水华暴发日期逐年推迟、持续时间逐年减少、发生面积逐年缩小,沿岸逐渐恢复清风拂面、莺啼柳荫的景象,滇池这颗历史悠久的“高原明珠”正逐渐绽放出往日的光彩。

“十一五”期间,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被正式纳入滇池治理“六大工程”,按照现代新昆明的发展战略,昆明市加大了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设力度,在滇池湖滨全面开展“退田退塘、退人退房、还湖、还湿地、还林”的“四退三环”工作,首次实现“人退湖进”。至“十二五”末,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为主、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根据监测结果,这条绿色屏障对主要污染物COD、TN、TP的去除率为15%~30%。

2018年,昆明在全面实施《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治理思路,实现“六个转变”,全面深化滇池治理工作,制定并出台了《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滇池流域35条主要河道“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相继编制完成,计划实施的62个市级重点项目、145个区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这一年,滇池水质成绩单再次刷新,全湖水质类别为Ⅳ类,与2017年同期相比水质改善明显,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全湖由重度水华向中度、轻度水华过渡。

(本版照片均由昆明日报社提供)

新闻推荐

今年前8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9%

据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陈炜伟于佳欣)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2日介绍,今年前8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