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齐迎“期中考试”:有人欢喜有人忧
时隔近两年,“双一流"高校建设已进入中期评估阶段。近一个月内,已至少有26所高校于官网发布了“双一流"中期评估成绩。
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明确表示已“通过中期评审"。
据北京大学官网,2019年8月14日,北京大学举行了针对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群的“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会,会上,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该学科群通过中期评估。
8月22日,清华大学也召开了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科群“双一流"建设中期专家评估会,评估结果显示,清华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科群,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符合建设进度和目标要求。同日,贵州省政府也发布了贵州大学通过“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的消息。
此外,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云南大学等至少26所高校也陆续发布中期评估结果。界面新闻梳理发现,尽管多数高校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符合建设进度和目标要求,也有部分高校存在不足。
其中,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官网发布的消息,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学校取得的显著成绩,但也指出了目前学校的部分不足,建议“进一步加强大学建设研究,开拓国际空间,构筑科学大平台,聚集多方力量建设世界新型大学;扎实建设好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使其在学校创新发展、区域产业振兴、国家战略服务上发挥更大作用。"
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校领导则在中期专家评估会上,主动表态自身存在不足、面临一些问题,称“学校当前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建设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按照教育部此前公布的名单,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
在公布名单的同时,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到2020年第一个“双一流"大学建设周期将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指出要“推进‘双一流’建设督导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
并指出,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专业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同时鼓励第三方独立开展建设过程及建设成效的监测评价。
事实上,早在2018年10月,就曾有教育部将要对“双一流"高校适时启动中期评估的消息传出。
2018年10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传达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时指出,“双一流"是滚动式的,进入名单“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教育部今年要适时启动中期评估,对建设成效不明显的高校、学科“亮黄牌"。
次日,中南大学召开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大会,中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武明花介绍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的具体工作安排,报告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的目的、原则、依据、范围及内容。
“专家委员会根据高校的建设方案、自评报告并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双一流’高校开展中期和期末评价,是教育部等部门规定的处理方式。但是绩效评价方法如何制定,专家委员会如何进行评价,以及参考哪些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等问题没有一贯的方法和标准,也没有制度性的安排。"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处研究助理鲁世林认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检测机制的确定,以及评估标准的完善,仍是值得关注的议题。
鲁世林建议,由于“双一流"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直接关系着高校“双一流"建设质量监测和成效评估的结果,其构建要经过不断发展和检验。不涉及保密的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该进行公开,接受学科和专业领域内的评议以及完善。
“同时,还要注意监测机制结构中的关键部分,要使得专家委员会避免利益的干扰和权力的滥用,切实严格地按照学科和大学发展的规律来对高校‘双一流’建设进行评估,由政府和社会公众按照相关规定对建设成效进行监督。"鲁世林称。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则曾撰文指出,“行政插手的评估没有独立性,商业机构的排名没有公信力,培育兼具独立性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任重道远。政府不应该使用任何单一的评估结果,应建立二次评估数据库。"
新闻推荐
□杨朝清近日,广东深圳市龙岗区一车主将车停在公共绿化带上3个小时。根据《深圳经济特区绿化条例》相关规定,在公共绿地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