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已来,科学更有未来
2019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于7日公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获“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陆锦标获“物质科学奖”,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9月8日《华商报》)
未来科学大奖实至,“中国的诺贝尔奖”名归。据悉,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1月17日,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它设立之初就放话要做“中国的诺贝尔奖”。该奖项强调奖励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科研工作,而不论其国籍、性别和年龄。尤其是今年,美国国籍陆锦标教授的获奖充分体现了“不论国籍”,其诺贝尔奖范儿十足。
未来科学大奖是民间开采“科学富矿”的尝试。一般来讲,科研有国家或各级财政的专项经费,有企业的研发资金,还有零星的社会赞助等;在奖励方面有国家科学技术奖等。这些可谓“存量”,而来自民间的科学类奖励属于“增量”。民间开采“科学富矿”,既是一种“输血”行为,也是强化“造血”功能。一旦民间科学热情被点燃,无论是资金潜力,还是机制灵活,都将会给科学的健康发展带来新鲜力量,增添新的活力。
大奖已来,科学更有未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而“投资”科学可以让两个第一“合二为一”。奖励科学家,让他们更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无疑是对“第一资源”的激励;同时,让科学研究步入更有价值的轨道无疑是对“第一生产力”的推动。科学的未来充满希望与巨大的想象空间,只有当国家重视、政府支持、企业介入、民间参与等形成合力,才会让科学研究驶入多层次的“立交桥”。
“奖”科学,让科技创新发展走进“春天”。迈入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必须要有新气象,科技工作者也要有新作为与新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当“‘奖’科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和导向,成为科技的“加油站”时,才能更好地激发从事科学研究的活力,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
特约评论员
王旭东
新闻推荐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此后,侵朝美军越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