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工匠人才培育需更多“硬通货”

四川工人日报 2019-09-03 14:42 大字

硬通货是指国际信用较好、币值稳定、汇价呈坚挺状态的货币,也就是人们习惯说的真金白银。工匠人才培育仅靠“口头”上的重视和一般措施推进不行,需要更多实打实的“硬通货”。

职称“互通”做法值得点赞。据媒体报道,鞍钢打破职工身份界限,工人可考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可考技能职称。这一职称“互通”的做法铺就复合型人才培育新通道,变“死水”为“活水”,对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的个体发展,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储备,对地方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更充分就业,都大有裨益。这一工匠人才培养的“硬通货”,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提高“匠薪”很关键。长期以来,“匠心”与“匠薪”不对等、不匹配问题凸显,缺乏孕育“匠心”的薪酬办法制度,技术工人的待遇偏低,不少技术工人心里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自卑感。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人社部和湖北、云南等制定了实施意见,提出了多项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具体举措,增强了技术工人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

同等受尊重是前提。职业本是一种谋生手段,不存在尊卑贵贱。但我国自古“学而优则仕”,把脑力劳动看作“上等人”,把技术技能看成是“雕虫小技”,技术工人还未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再比如:技术工人身份基本固化,“转换跑道”困难,工人很难成为工程师,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干部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中央出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等,随着“工匠精神”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成为时代共识,也化为各地实际行动,工匠人才也真正“香”起来。

支撑“中国制造”需要大量工匠人才。如果各地都拿出职称“互通”、提高“匠薪”等“硬通货”,必将形成人人争当“首席技师”“金牌职工”“工种状元”的浓厚氛围,大量工匠人才就会脱颖而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人社部: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师德为首” 淡化学历论文等要求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发布消息,截至目前,中小学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技工院校教师3个职称系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