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专属健身设施 彰显“儿童友好”理念
■斯涵涵
暑假过半,孩子的活动场所从学校转为公共场所,社区的健身区域、体育公园、露天体育场……不过,这些公共区域的健身设施真的适合孩子锻炼吗?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有的社区没有儿童游乐设施,孩子只能在成年人的健身器材上攀爬;有的社区里,中学生找不到单杠练习引体向上。(8月1日《新京报》)
社区健身设施多是针对成年人而设计,由于身形、体重、力量的不同,孩子玩成年人的健身器材不仅“够不到”“ 推不动”,难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反而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摔伤、跌倒、卡住身体部位等新闻屡见报端。
社区没有适合少年儿童的运动设施和活动场地,让孩子们失去了相互认识、一起运动玩耍的契机,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与自然的隔阂和户外运动的减少,也是造成小胖墩、小眼镜和“宅男”的部分原因。而现有的公园中儿童活动场所通常都依赖商业化的儿童器材,不仅千篇一律,而且缺乏自然性、趣味性和益智性,有的还商业味过浓。
而发达国家的体育设施和文化基础设施都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数量较多、质量较高且充满童趣。比如美国丹佛市著名的“见学地景”、巴黎的“儿童版共享单车”……国内诸多城市则相形见绌,这与“儿童友好” 理念匮乏相关。
“儿童友好”,很多人对此比较陌生。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制定和提倡了“国际儿童友好城市方案”。方案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得到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的重视与响应,彰显了现代文明进步。
近年来,深圳、上海、武汉等城市已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提上日程。北京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进行“儿童友好”改造。不少城市新建了少儿图书馆,设置了儿童阅读区,但相对而言,以社区为半径的社区图书馆、社区运动场所则存在明显短板,缺乏适合少儿的小型健身设施便是突出例子。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民心工程,而先打造适合于少年儿童的15分钟生活圈则是见效最快的优选项,为孩子设置专属的小型健身器材是最便利的“抓手”。以“儿童友好” 为核心,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根据孩子成长发育特点,营造少儿运动、游戏和社交空间,确保安全性、趣味性及益智性,让千万小市民成长得更自由、更健康、更快乐,凸显城市文明及魅力,应成为社会各界孜孜以求的工作方向。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贾明高)去年以来,我县创新开展“火炬手”培育计划,分领域和行业培育优秀党员。我县以各党支部为基本培育单位,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