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春莹接棒陆慷 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笑靥如华
7月18日,陆慷在外交部记者会上宣布将不再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谁将接棒?这一问题在22日有了答案。中国外交部官网更新显示,陆慷已调任北美大洋洲司司长;新闻司副司长华春莹升任司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以来,华春莹一直未曾公开露面,直至7月12日,《学习时报》头版刊登了华春莹的署名文章《占据道义制高点 提升国际话语权》,原来她暂时离开,是为了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一班为期四个半月的全日制封闭式学习。
十足学霸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华春莹是江苏人,1992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早期的外交生涯一直与欧洲相关。2012年,华春莹升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担任外交部第27位发言人,也是第5位女性发言人。
据江苏当地媒体的报道,华春莹出生在干部家庭,父亲是原淮阴县纪委书记,母亲是原淮安市清河区政协副主席,华春莹跟妈妈姓。
现在,华春莹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为“华姐”,但在大学期间却有另一个外号——“迎春花”。因为她的名字倒过来正好是“莹春华”,生日也正好在4月。
1988年,华春莹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南京大学英语系。在大学期间,华春莹虽然没谈恋爱,却是一个热心的“感情专家”。曾与华春莹一个大学寝室的周丹丹告诉媒体:“我们熄灯后也经常开卧谈会,交流遇到什么感情问题啦,什么烦恼的事啊,华春莹总帮着分析,出点子,而且总说得头头是道。当时,我们都觉得华春莹的志向很远大。宿舍里,她是4年中唯一没谈恋爱的。她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学习特别认真,笔记记得很细。”
大笑圈粉
在媒体聚光灯下,亲和睿智,是很多网友对于华春莹的第一印象。去年12月华春莹在回答日本记者的问题时误将熊猫“香香”听成了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杉山”。回答完之后中国记者解释清楚了误会,华春莹听后大笑,现场也传出轻松的笑声。华春莹这段大笑的视频,甚至在日本也吸粉不少。
答问中,风趣幽默的华春莹还曾多次给中国制造打广告。2018年10月25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问,《纽约时报》报道称,中俄情报部门一直在监听特朗普的苹果手机。华春莹在回应中打趣:“感觉美方有些人真是在不遗余力地角逐奥斯卡最佳剧本奖”,她还提到,如果很担心苹果手机被窃听的话,可以改用华为手机。不少网友在微博留言:“这个广告没毛病,我给100分。”
今年年初,国产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后叫好又叫座。2月13日的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华春莹为《流浪地球》公开打Call,向外媒硬核推广《流浪地球》:“我知道现在大火的电影是《流浪地球》,不知道你看过没,建议你去看一下。”
运动达人
“除了工作、加班以外,我就是在网球场或者在家。”华春莹曾对媒体这样表述自己的日常生活。
据报道,在2013年之前,华春莹从未接受过网球系统训练,当时她作为外交部的网球爱好者,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网球协会的志愿者骨干培训。随后的每个周末,只要不出差、不加班,她都会参加培训,从最基础的网球动作学起,这也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2015年,华春莹被吸纳到国家机关网球协会的志愿者骨干队伍中,并开始参加网球比赛,水平不断提升,而她对网球的热爱和追求也是水涨船高。即使经过了一周的超负荷工作,疲劳堆积如山,华春莹也会在周末的早上“挣扎”起床赶到训练场。
华春莹介绍,有时可能头很晕,步伐很沉重,但到了球场上就能放空一切,专心致志打球的过程也是释放压力的过程,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钩沉】
第一位女发言人生于济南
在华春莹之前,外交部先后有过4位女发言人,分别是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和姜瑜,这4人曾被称为外交部发言人“四朵金花”。
外交部第一位女发言人李金华1932年9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自小在天津长大。幼年失怙,靠寡母、兄嫂养大。1949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22岁那年,分配至新闻司前身的外交部情报司图书资料室工作。从那时候开始,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四十余载的外交生涯里,李金华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在新闻司度过的,历任科员、副处长、参赞、副司长。1987年至1991年间,李金华在外交部数十次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频频亮相,唇枪舌剑之中,阐明中国政府外交政策和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李金华后被任命为中国驻新西兰大使,成为新中国第二位派驻大洋洲国家的女大使。
【科普】
外交部新闻司首任女司长是她
外交部首位女性新闻司司长名为龚澎,她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也是外交部首任新闻司司长。
龚澎出生于1914年,安徽合肥人。据其女儿乔松都在《回忆母亲龚澎》中所写,新中国成立之后,龚澎在外交部担任新闻司司长,时年35岁,是当时正司级干部中惟一的女性。1954年和1960年,龚澎两次出席日内瓦会议,1964年跟随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14国,担任新闻组长和首席发言人。1970年龚澎去世,终年56岁。(综合北京青年报、上游新闻、中国体育报、扬子晚报等)
新闻推荐
中国音乐人谭盾带领谭维维、巴图巴根、沈洋等,携手法国里昂国立管弦乐团、德国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等近300位音乐家,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