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著名剧作家苏叔阳病逝 留下《中国读本》传后人

广安日报 2019-07-21 00:52 大字

苏叔阳,河北保定人,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诗人,笔名舒扬。从事文化及历史研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培养了很多学生。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特有的历史文学视角,创作了诸多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代表作有剧本《丹心谱》《左邻右舍》《夕照街》《春雨潇潇》等。他的作品曾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华表奖、文华奖、金鸡奖及全国作协短篇小说奖、散文奖,人民文学奖、乌金奖等,2010年7月获得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

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诗人苏叔阳于7月16日晚在京逝世,享年81岁。尽管因身体原因淡出文学圈多年,但读者们并没有忘记他,17日,许多人在网上发文寄托哀思。

苏叔阳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代表作有《左邻右舍》《夕照街》《春雨潇潇》《故土》《理想的风筝》《新龙门客栈》等。

苏叔阳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有的历史文学视角,创作了诸多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他创作的剧本《丹心谱》曾获新中国成立30周年文艺会演创作一等奖,《左邻右舍》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剧本奖。

苏叔阳的文学作品颇丰,包括长篇小说《故土》,中短篇小说《婚礼集》《老舍之死》等等。但最为畅销的却是其60岁以后创作的《中国读本》。1998年,《中国读本》出版,这是一本15万字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该书创下了累计发行1500多万册的佳绩。

苏叔阳曾说:“《中国读本》的创作意味着我写作生涯的转变,它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闷和乐趣。写作过程中我沉入激情和想象里,让自己好像进入时光隧道亲临多彩的历史,写起来才有滋有味;对历史如果缺乏激情和想象,就会把历史看成一杯白开水。”没读过《中国读本》的人也许会认为这是一本通俗读物,其实不然。《中国读本》花费了苏叔阳的大量精力,他读了几百本书,简而精地把五千年中国文明浓缩成十几万字,几乎每写完一稿他都要大病一场。

《中国读本》的前身是《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少年儿童出版社请苏叔阳为中国儿童写一本介绍中国的书,于是就有了《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这本书用文学的语言,饱含着爱国激情,为孩子们介绍了中国版图、领土、思想、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出版后广受欢迎,香港也出了繁体字版。在写作过程中,他被查出得了癌症。这一消息并没有吓倒他,他的乐观与自信战胜了死神,拖着病体投入到创作中,病中的他竟然陆续写下了300多万字的作品,《我们的母亲叫中国》就是在病中完成修改的。

后来中宣部想要出一本给青少年介绍中国的书,中宣部出版局找到了苏叔阳,请他执笔。“要不要写《中国读本》呢?我开始很犹豫。”苏叔阳曾回忆当初的情景,“为此,我们全家召开家庭会议,详细地讨论了这件事。最后的意见是:这本书值得去写,而且需要去写。目标要高,期望要低。”在写作的时候他遇到过几个困难:第一,过去知道的、明确的东西,下笔时发现不一定准确;第二,知识在不断变化中,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第三,对已有知识的评价需要整理。与此同时,他再一次遭遇了癌症。困难和病魔都没有难倒他,苏叔阳奇迹般地在病历纸的反面写下了厚厚的初稿。他在书中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常常写得潸然泪下。

为了写好《中国读本》,苏叔阳强迫自己读书、选择、思考。“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复述中国的历史?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如果中华文化是一条长河,那么前后、彼此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写出自己的特色?”这些都是苏叔阳思考的问题。《中国读本》的语言优美轻松,人们赞誉苏叔阳的《中国读本》开创了“读本体”的文学样式。

资深出版人俞晓群清楚记得,自2006年起,苏叔阳几近三载,翻阅了文献典籍200多种,观看了相关影像资料50多种,三易其稿,于2008年他70岁那年创作完成《西藏读本》。这是他继《中国读本》之后又一“读本体”的新书。《西藏读本》共分七章,全面介绍西藏的历史、地理、宗教、人文、艺术等各方面的溯源、发展以及现状,为海内外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西藏、认识西藏的范本。那时,苏叔阳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但他凭着0.09的视力,还是完成了书稿的最后修改。俞晓群说:“苏老不仅有作家的特质,更有学者的特质,他对国家和民族怀有深厚的责任感,同时充满了青春的激情。”(综合)

新闻推荐

黄作梅:为和平事业光荣牺牲

据新华社电(记者丁乐)黄作梅,祖籍广东番禺,1916年2月出生于香港新界上水,1935年7月高中毕业于香港皇仁书院。1936年1月,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