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萧军:推心置腹(上)

延安日报 2019-07-15 11:44 大字

现代著名作家萧军,1907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1927年,萧军考入了东北陆军讲武堂,在旧式军队当过兵。后来看清了旧军队的龌龊与黑暗,毅然弃武从文,开始了他革命文学的战斗生涯。在日寇侵占东北、侵略华北,民族危亡的时刻,他根据史实创作出抗战小说《八月的乡村》,发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不甘做奴隶的呼喊,受到鲁迅先生的赞扬和支持,成为抗战文学的一面旗帜。继而在全面抗战的洪流中,曾几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这期间他与毛泽东有过一段十分密切的交往。毛泽东曾亲笔给萧军写了10封信,无所不谈,既肯定了萧军的优点,也指出了他的缺点。毛泽东视萧军为知己,称赞萧军说:“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军从大上海一路辗转,于1938年2月间流亡到了山西临汾。在这里,他决定弃文从武,重操旧业,去五台山参加抗日游击队,直接投身前线的战斗,为此决定先去延安。他独自一人,风餐露宿,徒步跋涉20余天,于3月18日抵达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招待所安顿下来。毛泽东听说萧军到了延安,就派秘书前往邀请萧军见面。萧军以主席公务繁忙,不便打扰为由谢辞了。然而,令萧军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上年,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并在招待所宴请了萧军。毛泽东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以及谦恭友好的态度,把萧军深深地感动了。萧军在回忆第一次到延安的往事时说:“毛主席真是礼贤下士,平易可亲,气度不凡。和毛主席相比,伟大的是毛主席,自己年轻气盛就太渺小了。”

1940年6月14日,萧军第二次来到了延安,此时,他已以小说《八月的乡村》名震文坛。一到延安即担任了“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及《鲁迅研究丛刊》主编,还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党和同志们的信任,使萧军满怀激情,愉快地投入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中去。其间,毛泽东与他也已成了交往密切、无所不谈的朋友了。萧军应邀参加了不少活动多次见到毛泽东,进行了亲密的交谈。在陕北公学开学典礼的会场上,毛泽东看见萧军时,就把他介绍给在场的陈云、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还拉着萧军在操场上一起会餐。在黄沙弥漫、尘土飞扬的大风中,他们轮流共喝了一个大碗里的酒,开怀畅饮,高谈论,放声大笑。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场面,非常符合萧军的脾气,使他激动万分,豪情满怀。但时间仅仅过了一年,1941年7月间萧军产生了离开延安到重庆的念头。为此,他特意到毛泽东那儿辞行。

(选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红色延安的故事》本报记者樊江江整理)

新闻推荐

天宇将演“天狗吃月”看月亮的脸悄悄在改变

新华社天津7月14日电天文专家介绍,7月17日凌晨我国上空将出现一次月偏食。届时,如果天气晴朗,我国新疆、西藏地区可见月食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