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如何拍出中国风的意境

宜宾晚报 2019-06-18 10:37 大字

“中国画的神,不仅在画的生动,如活的一样,还要传达出一种境界、一种诗味、一种淡淡的寂寞、一种平静中的哀愁。”节选自朱良志先生《曲院风荷》的这句话,是对中国艺术审美的高度概括。

我们经常在欣赏一幅画或者摄影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评价:“哇,好有意境”,“好有感觉”。“感觉”这个词,其实就是符合中国审美的一种高深的意境。那何谓“意境”呢?今天就结合一些摄影中的感悟,给大家聊聊“意境”这个词。

中国传统审美里,诗画同体。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比如对于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很多画的境界是能表现出花的香味,一幅好的梅花图,看画的人似乎能闻出梅花的香味,而且这种香味是暗香,是含蓄的表达,而不是香水般的味道,这就是诗和画的关系。所以我们说意境,在诗和画中是相通的。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中国画强调的是人格化,画作不仅物的形态的体现,更是心灵、心境的映射。我有孤心明月,则画面清净神明;我有淡泊明志,则画面空灵幽远。

下面从几个纬度谈谈个人想法。

1、香气

香气和审美有什么关系呢?意境是一种拟人化的存在,类似于修辞学中的通感,画面的美不是普通的美,是代表着某种美好品性的美,这是意境很重要的一点,对于摄影来讲,拍摄一个对象,比如梅花,首先要理解梅花在中国审美中的人格意义,所有的拍摄的目的,包括构图、用光、用色以及后期都要围绕着这个人格意义,比如表达梅花的孤独,可以在构图上选取单枝梅花,同时形态要能表现出梅花的倔强等等。

2、宁静

中国艺术的审美是以道家哲学为基础的,道家强调虚静无为,静为噪君。哲学家讲的静,不是静止的静,更多的是指心灵的宁静、平和,甚至是无欲无求。对摄影来讲,怎样更容易表现“静”呢?一方面色彩成分要尽量少,不需要纷杂的色彩,这也是摄影的减法之一。构图留白多,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所谓宁静致远,这个远不是距离上的遥远,是让人想象的更广更远,这是个心理概念。最后,有时候静需要动来点缀和衬托,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桂花落是动,这个动却能更加衬托作者表达的宁静。

3、含蓄

含蓄是中国文化里最具特色的吧,我们总是很委婉,不喜欢直白,我们看苏州园林,一进门,要么设置屏风、假山,要么曲径通幽,总之不会让你一览无余,这就是含蓄之美。我们喜欢雾里看花,我们喜欢虚无缥缈,我们喜欢朦朦胧胧。含蓄让人捉摸不透、让人想入非非,从而达到深度审美的目的。摄影中表现含蓄朦胧的方式很多很多,前后景虚化、多重曝光等等。

4、冷寂

冷寂就是寒冷寂寥,我们老说什么什么很“高冷”,高处不胜寒,身处高位的人很冷寂,境界很高的人也很冷寂。中国画的主色调其实也很冷色调的,水墨画本身就是冷色调的,这和西方画的暖色调大不相同。对于摄影来讲,表达意境,冷的基调总会更接近意境,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全部冷色,即使有暖色,也是为冷色服务的,或者说是衬托冷色的。

5、孤独

孤独和冷寂有点接近。人生而孤独,而且清高的灵魂总是卓尔不群。摄影中能表现孤独的手法也不少,但不是一种方法就能表现,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少和孤的意象,搭配极简的构图,也可以通过喧嚣来衬托孤独等等。

6、空灵

空灵是中国审美里极为独特的存在,好像西方画没有这个概念。这又得说到道教文化,道家认为“无”生万物,“空”的作用比“实”更大,国画中的留白,其实就是一种“空”,空而通,则灵气必现,空灵注重言外之意、画外之韵。对摄影来讲,留白是表现空灵之气的手法之一,虚实也是。

7、残缺

很多画家都喜欢画残荷和枯枝,这些意象都是和残缺相关。西方也有残缺之美,比如维纳斯的断臂。残缺之美在中国审美里尤为多见,可能是感慨生命之轮回,残花之美在于与鲜花强烈之对比。残缺的目的不是为了残缺而残缺,是为了歌颂生命,歌颂轮回,歌颂自我牺牲,这是另一种境界了。

8、和谐

中国文化就是和谐的文化。和谐之美不仅让读者心理平衡、舒服,也可以是表现意境的好手段。西方人的黄金分割点是一种和谐之美,这更多的从构图上的和谐,画面的均衡性才是心理上的和谐,而归于自然、天人合一才是灵魂上的和谐之美。对于摄影来讲,均衡对和谐之意境作用很大。

9、归隐

每个中国文人心中都有一片后花园,有人归隐田园,如陶渊明,有人归隐湖泊,比如范蠡的渔隐,还有人归隐闹市,比如苏州私家园林。归隐是最后的精神避难所,归隐是最后的精神家园。梅兰竹菊是归隐,一叶扁舟也是归隐。对于摄影来说,选取这些代表归隐的意象,本身就是在表现这种意境。

(据《摄影巴士》)

新闻推荐

亮标单位:市供销社 对标对象:江苏省盐城市供销合作总社

对标学习内容2019年对标目标任务1.对标党建引领,学习盐城以党建统领全局,以深化改革为主线,以创新改革促发展的工作经验,进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