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烫皮”背后的军民情

广西日报 2019-06-16 07:36 大字

本报记者周珂

江西省于都县祁禄山镇有一种小吃,当地人称之为“烫皮”,其做法是:村民们把米磨成粘稠的米浆,倒入簸箕,摊成薄薄一层,蒸熟后放到太阳底下晒干,最后放入烧热的细沙中翻炒制成。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介绍,在革命年代,它是村民果腹充饥的主要食物之一。

6月13日,在祁禄山镇上岭岗村袁氏宗祠里,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百岁老人张春花女回忆起了当年一段“烫皮”背后的红色故事。

“那个年代,经常有国民党部队进村骚扰村民,搜刮粮食和财物。为此,村民们在村口设置岗哨,只要发现有部队到来,就通知大家上山躲藏。1931年春天,村里来了一支部队,有一户村民由于走得太匆忙,没能把家里的‘烫皮’藏起来,本以为全家人要断粮好几天,可没想到,回家时发现灶头上的‘烫皮’完好无损。后来,大家经过打听才知道是一支红军部队来到了村里。”张春花女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讲起红军故事却声如洪钟、目光炯炯,“后来,红军驻扎了下来,经常帮助村民挑水、劈柴、干农活。他们对我们老百姓可真是很好呀!”

红军心系百姓,百姓也用质朴的方式回报红军。祁禄山镇金沙村56岁的村民袁经泉听过这样一段往事:“以前,父亲和村里的老人常常提起,1931年红五军团来到我们村,带来了80多位伤病员。当时病床不够用,大家就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给红军的伤病员当作床板,主动帮助他们做饭、熬药、洗衣服。”

1934年,红军开始了漫漫长征,祁禄山镇的村民们自发将家里储备的“烫皮”送到红军手中。“红军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谋幸福的,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据家里老人说,当时除了‘烫皮’,大家还送去了火把、桐油灯和斗笠,希望能够帮助红军打胜仗。”上岭岗村年近古稀的袁金发告诉记者。

85年前,正因为军民一心,患难与共,才成就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如今,祁禄山镇开辟了一段长约10公里的长征小道,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来重走长征路,体验红军当年的艰辛。每当客人到来,当地村民都会送上一份烫皮、一碗擂茶,讲述一段红军故事。

新闻推荐

中医健康服务,三亚如何探路?

脉诊、艾灸、推拿、针灸……日前,俄罗斯游客安德烈在三亚市中医院中医药进行中医理疗后,肩颈疲劳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是我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