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让空壳村变为富裕村 人心齐,才是最美的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6-14 05:30 大字

“今年,我们还要在村里的合作社学技术,争取独立发展养殖业。”6月5日下午,在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桐树村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村庄的产业发展前景。

这个原本村道泥泞、村庄破旧、人心涣散的贫困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道宽路平、新房林立、村民面貌蓬勃向上的致富村。谈及改变,村民们都说,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宁以及村“两委”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

“我们每天给黑山羊喂食两次,夏天还会配中草药。这样养出来的黑山羊才健康,肉质好。”曾经的贫困村民冯行刚,如今成了养羊“土专家”,这些养殖技术都是从本村党员那里学来的。

“过去对发展没信心,没想到在合作社打工,不离乡不离土地就能脱贫。”冯行刚自2015年底从加入桐树村天堂山黑山羊饲养专业合作社,除了工资收入,年底还有分红,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有事干了,人心才能安定。”陈宁说,过去,村民凝聚力薄弱,村庄发展滞后。为了改变村里的状况,2013年12月,包括陈宁在内的村“两委”7名党员干部牵头成立了天堂山黑山羊饲养专业合作社,让产业扎根小村庄。

合作社创建之初并不顺利。陈宁与支部党员一起凑了80万元盖羊舍,并在政府扶持下购入89只种羊。但由于缺乏黑山羊养殖经验,不到两个月种羊就死了一半。

“如果我们做不出个样子,怎么能带动村民一起发展。”心痛之余,陈宁等人没有气馁。当时定安养殖黑山羊的人不多,技术并不成熟,他们便自掏腰包将病死的羊运到海口的专业机构里去化验,7个人分工到琼海、万宁等地的黑山羊养殖户家里取经,学习养殖技术。

随着大家熟练掌握养殖技术,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轨,陈宁以“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种植牧草、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据统计,天堂山黑山羊饲养专业合作社目前年收入近100万元,已陆续带动龙湖镇363户贫困户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

在陈宁看来,村庄的发展,不能仅有一两个产业支撑,还要“多条腿”走路。

“其实村里并不是没有资源,只是长期以来缺乏开发和管理。”陈宁介绍,过去桐树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村集体经济自然薄弱。为了探寻村庄发展道路,村“两委”干部合力攻坚,除了带动村民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和黑猪养殖产业,还积极与各类企业接洽,带领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

2016年5月,桐树村引入了酸菜加工企业,用村中闲置多年的土地入股,以“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参与经营。

目前,酸菜厂已解决当地30多个农民的就业问题,并带动9户贫困户脱贫。为了完善产业链条,桐树村还和酸菜厂联合成立了芥菜种植基地,吸收了32户贫困户。

“村庄有了优势产业,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强大动力。”陈宁介绍,2017年12月,龙湖镇看中桐树村的黑山羊养殖产业,在村里投入200万元建设黑山羊主题生态农庄,鼓励村民吃“旅游饭”。农庄归村集体所有,由专业企业负责经营,每年可为村集体提供保底分红,还能为村民提供10余个工作岗位。“最重要的是‘空壳村’变成了‘产业村’,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

产业改变,带来了群众思想上的转变。在桐树村的文化广场,傍晚在此乘凉的村民们讨论的不再是彩票,而是交流养殖技术。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贫困户脱贫后,还积极参与村庄建设,主动慰问孤寡老人,为村里上学的孩子筹集奖助学金。

“我们把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社会贤达等联系起来,齐众心、集众智,汇集各方力量来支持桐树村发展。”在陈宁看来,人心齐的桐树村才是最美的。

新闻推荐

编钟“演奏”流行乐文化新声给人启发

一名身着考古服装的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手里拿着小木槌,敲击着悬挂起来的6件文物编钟,通过剪辑,这些声音组合成了各种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