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垃圾分类应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皖北晨刊 2019-06-11 16:36 大字

□谢仕亮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最新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最为认可,但实际行动与认知程度差异最大。超九成(92.2%)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但仅三成(30.1%)受访者认为自身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认知和行动的落差令人心忧。

公众对垃圾分类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为何会“认知度很高,行动力很差”?在垃圾分类设施配置逐步健全的今天,垃圾分类依旧“知行不合一”,更多的恐怕是源自市民自身的主观原因:嫌麻烦、图省事,怎么顺手怎么来——改不了自己旧有的生活习惯。

这说明,推进垃圾分类,技术和设施方面的问题相对好解决,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才是大考验。所以,实施垃圾分类,应该在推动市民习惯养成上下大功夫。

推广垃圾分类看起来面对的是物,实际上面对的是人,除了要广泛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以明晰的刚性约束和制度规范,督促引导更多人行动起来之外,还需要以合适的触发点来激起市民的治理意识,这一点国内外都不乏先进做法可供借鉴。例如,英国的垃圾桶会设计不同的投放口,用来回收废纸的垃圾桶只能将一些薄薄的片状物放进去,用来回收塑料瓶、易拉罐的垃圾桶只能放一些圆形的物品,以此来触发人们的治理意识。

当然,推进垃圾分类,还可辅以奖励的办法。例如,深圳龙岗区试行的可用于消费和兑换商品的“垃圾分类积分”,就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理思路。垃圾分类需要市民自觉配合,而适度的奖励可以激发市民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在治理意识的不断优化过程中,垃圾分类会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传达这样一种理念:每个人都是垃圾的生产者,要对这些垃圾的处理负责任。

道理千万条,做是第一条。对于广大市民而言,垃圾分类不是一件可干可不干的事情,积极参与、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工作,是一种环保责任,也是提升文明素养的“必修课”。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只有每个人都动起手来,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努力,垃圾分类才有可能落实到位,绿色发展理念才能蔚然成风。

新闻推荐

华菱星马轻量化搅拌车热销广东

本报讯(记者余齐斌)为顺应治理超载超限之势,及时应对搅拌车市场的新要求、新变化,华菱星马迅速推出了轻量化搅拌车,并走俏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