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地铁禁食”暂不宜与个人征信挂钩

新安晚报 2019-05-28 11:12 大字

5月15日,新修订的《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和《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实施意见》同时开始实施。在《乘客守则》中明确规定,不得在地铁车厢内饮食。同时在《实施意见》中明确,在地铁车厢内饮食可能会被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这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5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地铁禁食历来富有争议,在于一刀切本身对合理饮食需要人性化照顾的缺失。比如,忽略了长时间通勤群体进食的刚性需要,这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比较突出,有特殊性。如此,基于维护地铁公共环境的管理措施,难免不会利弊兼有。将“在地铁车厢内饮食”与“个人征信”强行挂钩,未免有些用力过猛。

当然,地铁禁食主要是针对一些无视公共环境的陋习,如吃零食、有刺激气味的食品、抛洒饮料等等,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但是单纯的禁止是不是最优的手段,显然还值得实践来验证。事实上,从一些城市实施的地铁禁食做法来看,大多陷入执法难的困境,掉入了法不责众的窠臼。而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地铁的线路如此之长,客流如此之庞大,如何“禁而能止”,无法让人持以乐观的期待。

不否认地铁禁食是城市文明的一种诉求,也是一种发展趋势。然而,值得探讨的是文明诉求能不能脱离实际。在地铁车厢里不节制地进食,是一种行为陋习,有必要加以矫正,纳入管理是必需的,但这种行为上的陋习,根子恐怕还在观念上,其背后的思维惯性会长期存在,提高这方面的素质需要时间,如果要求太高、波及面太广,或许会适得其反。而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文明,深层次还有地铁进食背后的城市生活方式,把车厢当餐厅并不乏生存挣扎的无奈,如果条件允许,任何人都想悠闲优雅地吃着早餐、晚餐,而不愿意在地铁上挨挤吃上几口。显然,城市生活方式不朝着从容的方向转变,一味地按“快进键”,想必也不会形成有利于城市文明进化的土壤。

或因如此,作为文明的管理手段,“地铁禁食”也不宜超前于文明进程,去奢求一步到位,相反有疏有堵,予以人性化关怀,多一些烟火成色,更能体现城市的温情,显示管理的智慧。例如,将在地铁上进食的陋习与正当需求区别来看,管理的目的是规范陋习,禁止吃零食、喝饮料等非正常生理需求的饮食行为;将维护环境与赋予便利辩证统一起来,如制定地铁饮食的食品标准、包装标准,将适宜地铁的食品从饮食供给中细分出来,从源头解决好饮食与地铁环境的矛盾,不失为一种引导方式。总之,只有确立地铁有节制进食是“例外”,才会更大程度形成地铁禁止“不节制进食”的共识,久而久之会逐步形成一种自觉,最终到达文明的彼岸。

□木须虫

新闻推荐

植物也能指示方向

指南草当我们在野外旅行时,特别是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如果没有携带指南针和GPS,很难走出困境。有经验的旅行者可以依靠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