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企业 不能依赖开会
□艾丹
当前,各地纷纷加大对民营企业帮扶力度。从请企业家前排就座,到政府工作人员送政策上门,很多地方在尊重企业家、主动服务企业上向前迈出一大步。
当然,改善营商环境如何做到点子上,如何让企业更有获得感,还需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思考。《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以调研情况、解决困难、宣讲政策等名义召开的会议,动辄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由于会议定位不精准、议程设置不合理,企业负责人“参会”变“陪会”。一些号称给企业减负、提气的会议,结果成了企业的负担。
开会、座谈本是高效传达政策精神,集中释疑解惑,面对面调研问题的一种方式。但在一些地方,如果过度依赖开会,凡事无论大小、轻重必开会,在会议议程上拖沓,内容上不聚焦,并且无论有没有必要,层层开会都要求企业参加,就会带给参会者负担。企业追求效率,讲求务实,繁冗的会议不利于企业减负,也不利于营商环境改善。更好地服务企业,需要政府部门无论在与企业打交道的方式上,还是针对企业的帮扶政策,都应多从“实”字上考虑。
改善营商环境不仅要在政府审批改革、加大减税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等“硬”的方面上着力,也要在服务的精细化、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工作方式的灵活性等“软”的方面突破。很多地方并非欠缺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只是在“怎样服务才更好”上还在寻找答案。一些政府部门邀请企业参加各类会议,初衷是好的,但是执行过程中却让企业陷入“陪会”的尴尬境地。为何会这样?正是因为忽略了企业的感受。为企业服务就要多从企业的角度着想,多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应从工作节奏和工作方式上“围着企业转”,而不是倒过来。
“参会”变“陪会”,看似一字之差,实则影响着政府服务企业的水平。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作上存在“开会依赖症”,以开会强调重视,以会议传达会议,甚至以开会代替落实,值得警惕。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摆脱“开会依赖症”,实则是对政府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各地各部门以企业的获得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切不可将形式主义的一套带入其中。政策落实是否到位,并不看会议开了多少,参会的人够不够多,而在于是否让企业从中受益。政府服务企业的热忱,更应体现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发展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减去不必要的负担上。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少一点“来我这儿开会”的发号施令,多一点“沉到企业服务”的积极举动,少一点“我说你听”的单向传导,多一点“你有什么困难”的细心聆听,才能让服务企业的工作做到企业心坎上。
新闻推荐
针对河南南阳备受争议的“水氢发动机”事件,工信部昨天回应称,截至目前,仍未收到青年汽车公司该车型的产品准入申请,该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