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三代“雷达人”的奋进之旅

广西日报 2019-05-24 07:54 大字

新华社记者

南京西南,扬子江畔。中国雷达工业的摇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14研究所坐落于此。一代代“雷达人”在这里启航,秉持“科技报国”的信念,矢志擦亮“中国之眼”,守望陆海空天70载。

记者近日走进14所,聆听老、中、青三代科学家讲述不同时期的奋斗故事。

“雷达院士”张光义:

西北望“射”天狼

一座表面积达100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篮球场大的巨型设施,悄无声息地潜伏在大西北一座大山深处,探测大范围内的空中目标。

这个身着迷彩外衣的“庞然大物”,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也是今年84岁的“雷达院士”张光义在早年参与的一个重大项目。

“那是1969年的12月27日,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遵照上级指示,要求我们用半个月时间提交一份当时在国际上都堪称‘绝活’的雷达研制方案。”张光义说。

随后便是一系列研发、实验、调试……从1971年到1978年的8年时间里,张光义和团队成员每年都要在大西北的雷达基地待上大半年。

盛夏,试验山洞里潮湿闷热,深冬,山沟里寒风好似钢针,长期两地分居,联系只能靠写信。张光义和团队成员毫不动摇,直至首部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问世。

远程频率扫描三坐标雷达、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多年来,张光义主导的多个雷达项目不断完善和拓展我国的防御体系。

“海之星锻造者”邢文革:

舰载雷达捍卫蔚蓝海疆

编队演习、远海护航、侨胞撤离……近年来,中国海军在国际海洋舞台上频频展露大国风采。

在中国舰队驶向蔚蓝的过程中,有一群“军舰护航者”一直在默默守护,其中一位就是我国舰载雷达事业领军人、14所首席专家,今年54岁的邢文革。

从1997年项目立项,到2007年完成研制,“中华神盾海之星”雷达问世,具备对空、对海搜索,多目标追踪等功能。

邢文革说,“海洋之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天然深蓝色彩钻,以此命名是要表达这款雷达追求卓越的品质。为了这个目标,邢文革和团队一起披星戴月,在试验阶段攻克“海杂波”等众多舰载雷达世界性难题。

“我们背着百十个‘防吐袋’登上舰艇,晕船了出来吐,吐完接着埋头科研。”刚上船试验时,邢文革和团队成员常因晕船呕吐,他们硬着头皮坚持下来。

“在任务面前,要有大局观念,绝不能计较个人得失。”邢文革说,这就是他带领团队征服蔚蓝海洋的法宝。

“发明达人”尹奎英:

让雷达科技惠及群众生活

精准预报天气、优化轨道交通、方便残障人士生活……近年来,雷达科技民用共享,给群众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也催生了一批“发明达人”,尹奎英就是其中一员。

在14所智能实验室,一位前臂残障的志愿者,手臂上方套了个传感器手环,正在操控一副机械手。苹果、玻璃杯、鸡蛋……凭借“意念”,这个丧失了抓握能力的志愿者,能控制每一根机械手指精细活动。

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14所鼓励大家活用雷达技术内部创业,很多项目都拿到配套资金。

“很多残障人士的社会关系退缩到家里,我们发明这款产品,希望他们有机会找到工作,融入社会。”尹奎英说,站在老一辈雷达人的肩膀上,她们用业余时间“大开脑洞”,激发创新思维,让群众更多共享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

(据新华社南京5月23日电)

新闻推荐

商事仲裁法律制度概述

长久以来人们的心目中在法院对簿公堂是化解商事纠纷和矛盾的唯一途径。而实际上还有一种不进法院就能化解商事纠纷的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