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中国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升温 硬科技按下加速键

马鞍山日报 2019-05-09 09:44 大字

2018年,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北京、上海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印发实施,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海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出台。国家级新区、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8个国家高新区的引领作用增强,高速列车、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工作指引出台实施,先进计算、先进存储、生物育种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新认定11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是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在上海,今年对科创中心建设提出了量化指标。上海市科委在加强创新源头培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梳理了部市合作的重点任务。

此外,上海市还于今年3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一线科研人员的活力和潜力,为创新赋能。

与此同时,全国还有多地出台有力政策推进创新发展。

在江苏,大力建设紫金山实验室、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信息高铁项目、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在安徽,全国首座以创新为特色的主题型场馆“安徽创新馆”近日正式开放,重点布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厅,集中展示量子信息、聚变新能源等大科学装置,汇聚了1000余个创新项目。

打通“卡脖子”领域

在今年2月出炉的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中,上海2个项目位于前列,分别是“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与“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前不久,由全球200多位科研人员组成团队完成首张黑洞照片,中国内地的16名学者中有8位来自上海天文台。此外,硬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李政道研究所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项目也在推进建设中。

这一系列“硬核”的创新成果背后,是上海日益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随着上海创新策源力的不断集聚,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进入深化推进阶段。

近期举行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指出,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取得新突破。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资源整合,加大人才集聚,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施工计划”纷纷落地

对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科技创新,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施工计划”,科技创新的进展将使城市发展的蓝图更美好。

上海市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效,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逐步提高。到2035年,上海建成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涌现一批世界级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和创新企业,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合肥将高定位建设国家科学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大力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8+N+3"创新体系,加快聚变堆园区和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建设,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开工建设合肥超算中心,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等预研。

在南京市今年一季度集中开工的179个全市重大产业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占到105个,总投资510.4亿元。这些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将为南京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陆培法 刘瑞祺 于林海

新闻推荐

“耍猴”般膜拜的背后 □卢 峰(田东)

曾经,我在抖音里看到一个短视频,视频里有只长臂猿仰天长啸,惊骇山谷。不少游客围着长臂猿举起手机拍照留影,而长臂猿在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