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级就诊”疏浚生命通道
门诊挂不上号,去急诊看;不知道看哪个科,去急诊;白天没时间看病,晚上去急诊看……今后,这些非紧急情况去急诊,可能不那么“划算”了。为了将有限的急救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北京将提高急诊的“准入门槛”。5月1日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将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就诊前先分级,改变以往“先来后到”的就诊顺序,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候诊。(4月22日《北京青年报》)
“先来后到”曾是人们出行、购物时自觉遵循的排队秩序。但这种排序规则却未必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急诊挂号,毕竟“急诊”的“急”是病情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救治与抢救。北京20家市属医院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就是遵循了扶危救急、先重后轻的医疗规律,体现了实事求是、生命至上的就诊原则,是对“急诊”概念的本意回归。
每一个前往急诊的患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急诊科毕竟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承担着24小时不间断的紧急医疗救治任务。按照正常逻辑,其就诊量应明显低于日常门诊量,但近几年北京各大医院的急诊量却逐年攀升。其中就有因大量非急诊患者的涌入而造成的人数增加和环境拥挤。“急诊不急”不仅占用了急诊资源、扰乱了急诊秩序,更极易导致生命救治通道的人为淤塞。由此解读,急诊“分级”就诊,不仅是恢复急诊秩序、提高急诊效率使然,更不失为对生命救护通道的清障化瘀。
急诊预检分诊是国际通则,最早缘于战场上的急救捡伤分类。北京市实施“急诊分级”制度,也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正当医疗行为。原国家卫生部早在2009年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和2012年实行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中,就要求“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将患者分为1-4级分级管理,遵循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
鉴于医疗行为涉及医患双方的现实情况,要在医疗机构中较好实施急诊“分级”就诊制度,也需要医患双方的理解配合与相向而行。一方面,医院急诊科要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从事急诊预检分诊工作,依据专业仪器对患者生命体征的采集,并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做出科学分级及隶属专科。这既需要分诊护士具备成熟的分诊能力和沟通能力,并随时对候诊患者的病情及潜在危险实施动态评估,力求急诊分级的公平与精准,同时也需要完善科室的智能化信息系统。
另一方面,广大患者也需要适时调整就诊观念,尤其要改变“先来后到”的惯性思维,树立急病重病优先的“急诊”新观念,自觉厘清日常门诊与危重急诊的边界,充分尊重和理解医务工作者对急诊预检分诊的评估建议,主动礼让危重病人。对此,医疗机构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悬挂分级标准、播放急诊科普视频、方便患者咨询等多种方式,提高民众知晓度,保证患者明白就医、有序急诊。张玉胜
新闻推荐
防飞絮记住五个字躲:一般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是飞絮的高发时段,过敏体质的人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外出,尽可能选择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