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汇报材料“躲在深闺”
□张翼
为了制定决策、推进工作,基层业务部门、政策研究机关和有关秘书班子经常会起草各类汇报材料,为了这些汇报材料,一些笔杆子加班加点、熬通宵是常有的事。但是,其“读者”往往只是地方党政机关主要领导或班子成员,读了、批了,写入讲话稿或者报告稿了,有只言片语成为地方主要政策规定了,似乎这些耗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的文章也就该完成“历史使命”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宝贵资源的“浪费”。
公允地说,这些报送给主要领导参阅的材料,大都经过了非常细致的打磨,可读性要比一般的应付考核的留痕式计划、总结之类“官样文章”强很多,基本上都既有案例分析、又有数据列表,还有贴合地方实际的政策建议,又没有多余的夸张铺陈和不必要的文字“水分”,相对非常耐读。特别是不同时段来自不同部门、各个行业领域的材料,是真正的一手材料,从文字属性上说,具有地方志文献的性质,包括其中可能探索性的、不尽完善的某些表达,天然地具有存史、资治、育人的“功效”,不应该被“埋没”。
正所谓“好文共欣赏”,除了极个别可能涉密或者不适宜公开发布的,应该有专业的宣传出版和文史档案管理部门共同梳理研究,分类分级扩大阅读范围,不仅连同地方领导干部的批示件要让业务相关部门的干部都细细读过,而且有关材料涉及的企业、机关、群众,都要有一两次和多次阅读的机会,并且也随之建立相应的意见反馈机制,结合不断变化的工作和生活实际,读出新意来。其中,能够上网公布的,尽可能全网发布,能够出版发行的,尽可能编辑成册向社会公开。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的这一类材料多起来,干群之间信息互通、认知互动的频率会更密起来,一项项关系民生民情的具体决策如何“出笼”的流程,也会更加紧凑而完整。一些“幕后英雄”的脑力劳动成果,也会在发挥公共文化产品功能的同时,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和“承认”。
新闻推荐
4月22日,贵州省剑河县的学生在诵读《千字文》。当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举办2019年世界读书日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