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蹭读的感觉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4-22 03:30 大字

书店好环境 助力好阅读东方IC 供图

读书人大多会有蹭读的经历。多年前,我家住在老城区最繁华的裕华路附近,出门向左拐就是市内最大的新华书店,从家里到书店只需步行10分钟。对我来说,家门口有个新华书店,就如同守着个金元宝,在书店看书是近水楼台,感觉更像是我家的后花园。而蹭读则是我读书生活中最浪漫的经历。

走进书店,凭感觉拿起一本书,当读到一段与自己心灵相通的文字时,估计就再也放不下它了。而蹭读了几天之后,发现对这本书越来越生出几分喜欢,甚至感觉连作者的性情、趣味也与自己有若干交集,于是做出一个令人兴奋的决定——掏钱把这书“请回家”。这蹭读的感觉很像与书恋爱,最终是皆大欢喜,抱得“爱书”美人归。当然,有时候初次邂逅一本书,也会很冲动地当即买下,后来发现一见钟情的冲动真的是靠不住,往往书买回家后,读不了几页就生出几分嫌恶,不久自然会把它打入冷宫,再不想“临幸”。想想,还是蹭读的感觉好。与书“一见钟情”“先结婚后恋爱”毕竟还是有风险的事。

士子贫而好读,是读书人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而蹭读更是寒门学子不得已的“雅好”。东汉时期的文化名人王充可算得上蹭读的鼻祖,也是个蹭读高手。当时洛阳书肆非常发达,王充把“洛阳书肆”就当了他的“图书馆”。《后汉书》里记载,“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她写的《窃读记》里,记录了她学生时代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蹭读的经历,那种既快乐又很惧怕的窃读滋味一定引起过许多有此经历的共鸣。不过,那位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书店店员倒是很宽容,那一句“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让林海音非常感激。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一些实体书店经营步履维艰,蹭读已不是被欢迎的事。最直接的办法是许多图书都加上了塑封,人为设置了蹭读障碍。

而最近备受争议的石家庄某书城开始实行门票收费制,进店读书需要花5元钱买门票进入。这对于喜欢逛书店的就不那么从容了,书店提高门槛,就是为了避免不真心购书者的蹭读啊。

有过蹭读经验的人们,都希望尽可能留住这份感觉。书店是用来逛的,随意翻翻,是读书人特有的嗜好,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愉悦的文化享受。书店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文化载体,如果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那么书店就应该是图书馆这个天堂的“隔壁”。书店的门槛高了,会把喜欢这样“享受”的群体挡在门外,那么潜在顾客必然也会挡在门外。

新闻推荐

淬火砺舰扬国威 强军兴军新征程 向着深蓝出发——献给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

这是穿越百年的夙愿,这是走向深蓝的远航。从长江之畔的村庄起步,一路穿越溪流江河,一路涉过激流险滩,奔向大海,拥抱大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