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环卫工该不该戴智能手环的另一面

大江晚报 2019-04-15 14:12 大字

近期,江苏南京的环卫工人陆续配备了一件新工作装备——智能手环。这个手环可以用来定位、计步,实现了管理人员与环卫工人之间的实时沟通。然而,手环的一项附加功能却引发了舆论争议——如果环卫工人上班时间在原地停留20分钟,手环就会自动发出“加油”的语音,提示环卫工人继续工作。许多人认为,如此“监工”是对环卫工人的不尊重。

在舆论的批评声中,相关环卫公司选择取消手环的语音提示,并一再对外解释:这项管理举措只是试行,没有环卫工人因佩戴手环而影响收入。公司在试用前给每个愿意戴手环的环卫工人发放了奖励。然而,有人仍心存疑虑:这种管理是否有失人性化?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的环卫工人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收入不高的问题。有统计显示,全国四成环卫工人年龄超过55岁,且越是欠发达地区环卫工人年龄越高。在东北某市,环卫工人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60岁。对于这样一批劳动者,过于严苛的管理确实看上去有些不近人情。

现实的另一面却是,市民对城市环境卫生的需求不断在提升。东部某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市民在街边看到几个烟头都要打12345热线投诉。环境卫生是城市最显而易见的脸面,市民的高需求倒逼着城市管理的严要求。

以南京市为例,当地近期出台了《城市治理单元治理通则》,对城市治理提出了高标准、精细化的要求:城市路灯亮灯率不低于99%,公共区域水体透明度不低于1米,普通街巷百米之内污水面积不大于1平方米……要求一项项落地,城市环境的清扫最终得靠环卫工人。

怎么解决环卫工人年龄偏大与城市环境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包括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在探索自动化、智能化的解决方式:一方面在有条件的地方用机器替代人工,实现城市管理机械化;一方面为行业工人配备智能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在南京给环卫工戴手环的案例中,如果人们能够看到在先期试点区域环卫工人的工作时间从平均10小时下降为8小时,看到当地提升环卫工人素质、降低劳动强度的努力,也许批评的声音会小一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城市环境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是大势所趋。在不少地方的城市智能管理系统里,包括手环在内各种智能终端不断将城市工作的细节数据化。比如,一个窨井盖坏了,从市民拨打热线投诉到相关部门派员完成维修,全程信息都收录在系统中,大量类似数据的积累,就可以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比如,哪里的窨井容易坏,什么时间、什么问题市民投诉较多等,城市管理者可以据此提前开展预警和资源应急调配。

总之,社会治理其实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有效运转。环卫工佩戴手环背后反映的其实是社会治理需求的提升。

另外,我们还应当学会换位思考,既然看到了城市环境高要求对环卫工人的压力,也应该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为环卫工人减压,共同承担起维护城市良好环境的责任。

据《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影响深远的古代四大改革

>>>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掌权二十余年,他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较为彻底的推行。惠王即位后,商鞅虽然遭车裂,但新法未变,最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