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弹指一挥间□凌其友

右江日报 2019-03-23 01:18 大字

小时候,家乡穷,家里更穷,市场上商品也不丰富。那时候家乡的商店都是公办的,店里有很多商品都姓“洋”,火柴叫“洋火”,火油叫“洋油”,铁钉叫“洋钉”,水泥叫“洋灰”。那些姓“洋”的商品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跟着旧社会就这么叫惯了。物资匮乏,生活用品极其短缺,有很多商品、食品都凭票购买,买油要油票,买肉得有肉票,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盐要盐票。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属“三大件”,你想买“三大件”,都需要购货劵。

阿伯家人口少,也许是他家人吃的比较咸,他家每个月分得的盐票都不够用。我家人口多,正所谓“人少养人少饿,人多养人多饱”,我家盐票够用。阿伯家没有盐了,就纠缠我父亲分些盐票给他,起初父亲认为都是亲兄弟,就分给他几张盐票。后来,因为我到镇中学读书,每天上下学要走一段路,非常不方便。于是,母亲给父亲出主意,若阿伯想来要盐票,就叫他拿购货券来换,等购货券攒够了,就给我买一辆自行车,早晚骑自行车上下学方便些。

其实阿伯家里也穷,经济拮据,不想买“三大件”,每年他家里卖粮、卖猪得来的购货券也用不上,于是也愿意拿购货券来和我父亲换盐票。果然,父亲的购货券攒够了,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广州产“飞鸽牌”自行车。我如获至宝,非常珍爱这辆自行车,每天把车子擦得锃亮,让车子在上下学的路上闪光,我还喜欢把车铃打得老响,让人们听到自行车刺耳的铃声,引来了人们羡慕的目光。

改革开放以后,除了一些电视类高档电器产品需要进口外,商店里高新产品一应俱全。市上姓“洋”的商品不再姓“洋”了,老百姓的生活告别了“洋”味。物资丰富了,油票、肉票、布票、粮票、盐票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家家买得起电视机的时候,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地提高。1991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买了一辆国产的摩托车,每天骑着摩托车上下班,风光了一阵子。

阿伯家也不赖,他的二儿子强哥经营了一家粮食加工坊,年收入数十万元。强哥结婚时,家里起了楼房,阿伯跟我父亲商量,在县城摆了50多桌宴席。强哥除了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旧“三大件”,还买了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新“三大件”,电视机是日产“日立牌”的,每天晚上,他们家都引来很多人观看,这种日子一直保持了好几年。

时间过得飞快,弹指一挥间进入了新世纪,全国老百姓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强哥是个有头脑的人,对社会对政策都看得透,属于最早“下海”捞金的那批人,如今他的产业越做越大,不仅有加工业,还有种养业。2005年,我家也到县城起了楼房,600多平方米,儿子还买了车,老家的楼房也翻新了,“乡村振兴”已不再是梦。这样的幸福生活,若在40年前,谁能想得到啊?

新闻推荐

江苏受助家庭还五年前338家商户捐款被拒收:爱心不用偿还

2014年,王奶奶一家刚到苏州新东方汽配城做生意年仅4岁的孙女查出白血病几十万的医疗费让一家犯了愁同在汽配城的商户薛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