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守好绿水青山,才能换来经济效益 几代人守住“西塞山前白鹭飞”

大众日报 2019-03-21 10:01 大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当年唐代诗人张志和赏美景、品美食的地方,就位于如今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

而今,西塞山前木墅酒店、慧心谷、原乡小镇……总投资超过30亿元的生态旅游项目纷纷进驻妙西镇的妙山村,投资商如此青睐,游客们也趋之若鹜,节假日火爆到一房难求。妙山村究竟有何魅力?大众日报记者近日前往一探究竟。

妙山地处霞幕山麓,素有“七山二田一分水”之称,入妙山,最先感受到的是初春的清新湿润空气。眼前是漫山遍野的碧绿,山林、竹林、山塘、水库随处可见,白墙黑瓦的素淡建筑,风格与绿水青山融为一体,果然是一处妙地。

保持良好的生态资源,可谓来之不易。“老村主任以前常说,我们祖祖辈辈都要保护好这块土地。前几任村干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拒绝高压线塔基设在本村地界;三四年前,风力发电想在我们这山上设点,我们也拒绝了。”妙山村党支部书记刘长林告诉记者,虽然安装这些设施对当时没啥集体收入的村子来说收益可观,但总体有碍观瞻,还有一定的噪音和辐射污染,权衡之下,还是认为生态环境更珍贵。

守着青山绿水,换不来经济效益,也是枉然。“村里进出就一条路,以前一直很封闭,年轻人进城了,土特产进城了,村里冷清了。”刘长林说。2011年,在外经商多年已小有成绩的他回到村里,担任村委委员,因为常年在外打拼,视野开阔,思维灵活,两年后,他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

近几年,“两山”理念唤醒了大家生态发展的意识。“我们村有9.07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我们可以靠自己的资源来发展。”刘长林认识到,村里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的资本。同时,妙山还是一个有着茶禅文化渊源的原生态人文古村落:唐朝“茶圣”陆羽隐于此写下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遗址犹在;公元14世纪,高丽国僧人太古普愚,慕名前来参谒修禅于此的佛教临济宗传人石屋清珙,学成后归国,成为高丽佛教临济宗的创始人。

乘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东风,随着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动,妙山村清理了陈年的乱堆乱放,美化了山中的道路和村里的房屋,村貌焕然一新。也恰好是2015年9月,浙江省出台了“坡地村镇”试点政策,在生态环保前提下,实行“点状供地、垂直开发”,可谓“为发展乡村旅游量身定制”,妙西镇申请了试点。

就是在那个时机,刘长林明确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目标。“镇上领导去谈项目,我们在村里就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做好配套,把细节做好。”刘长林说,自然资源底子是有的,但村里当时村民收入主要是搞养殖,养猪、养鸡居多,收入尚可,但养殖破坏生态。“那时候猪粪就晒在路上,上海人过来玩时,轮胎上沾到了,要带着臭到上海的。”刘长林回忆说,改善环境,首当其冲得全面拆除养殖棚。

养殖户们常年以此为生,拆棚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当然有抵触情绪。为此,刘长林一家家地跑,一户户地做思想工作,他发动村里58名党员带头拆自己家的养殖棚,老百姓看到党员带头把养殖棚拆掉了,路边的污水没有了,夏天的臭味没有了,也开始拆自己的养殖棚。这一拆,就是6万平方米。

“除了给村民拆除补贴,更重要的是找到致富的新路子。”从养殖改种植,刘长林带头种起了百合、脆柿、石斛、冰菜,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发展起生态种植农业,几年下来,樱桃、黄桃等苗木瓜果产品已成规模种植,农产品供不应求。与此同时,随着旅游项目进村,妙山逐渐小有名气,有心思活络的村民,瞄准喜欢体验农家生活的市场群体,开办起民宿和农家乐,学会了包装和营销,收益颇丰,村里用工也紧俏起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家就业。

“投资方来考察,客人们来游玩,往往‘一见钟情’,看上我们这原生态的田园风光,所以我们更得守护好。”刘长林表示,通过打造市级美丽乡村与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乡村精品村,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村民们自身素质也不断提升,待人接物更文明,并且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觉地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生态发展路子已经“走”进了村民们的心里。

(本专栏稿件采写:本报记者姜国乐赵德鑫孟一张誉耀)

新闻推荐

【特写】失眠的夜里,他靠美妆小姐姐入睡

记者|杨秋月编辑|牙韩翔拉上窗帘,把灯关好。徐多音随后躺下,手机打开B站进入一个视频。他把手机音量调到60%至70%之间,这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