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之城与玉石之路
2月20日,记者用无人机拍摄的石峁遗址“皇城台”。
本报记者沙莎刘强/图
高家堡镇当地的老百姓传说,石峁的玉器是夹在石头墙里的。
2012年到2013年邵晶带着考古队在石峁遗址外城东门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21件玉器,而这些玉器发现的地点正是老百姓传说的石头与石头间的缝隙里。
墙中藏玉,这在历来的遗址考古中并不多见,远古的石峁人为什么要把贵重的玉器置于墙中?
人们试图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寻找相关的信息。
《竹云纪年》云:“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专家猜测,文中所描述的桀为妹喜所修建的“玉门瑶台”如果全用玉器修建显然不太现实,但如果是用玉器作为点缀或装饰,还是完全说得通的。
“玉门瑶台”的描述,虽然经后世渲染充满戏剧性,但如果我们正视历史,会发现玉石于中华的意义远超于装饰而成为一种文明的基因。
据相关史书记载,“轩辕、神农、华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次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
石峁玉器主要为璋、刀、钺、戈等,而它们的原型都源自武器。对于拥有严密城防的石峁,战争应该是这座城最大的危机,把象征兵器的玉器藏于墙内,或许就是所谓的“以玉为兵”。
也许历史学家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遗漏了一个玉器时代,至少在中国应该是这样。
《左传·哀公七年》写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在这样的描述中,人们可以想见一幅万邦来朝的景象,而这些邦国首领的礼物无疑就是玉器。考古学家吴汝祚指出,玉器时代与石器时代以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不同,它和青铜时代相似,二者均以礼器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石峁墙体中发现的玉器材质繁多,有墨玉、玉髓、黑曜石、碧玉……玉石来源几乎涵盖了中国大部分玉石产地,西面远及新疆的和田,东面到达辽东半岛的岫岩,还有大量玉器玉料产地不详,来源不明。而它们竟然齐齐汇聚到根本不产玉料的石峁,这一切让任何人细细想来都会倒吸一口凉气。
一些专家提出,早在丝绸之路之前应该有一条“玉石之路”。张骞所走的丝绸之路应该是由“玉石之路”而来。
“玉石之路”的证据在此前的考古发现中已有显示,河南汲县战国墓室出土的一批古简中描述了周穆公驾八骏马车西巡游猎的事:在这次游猎中,周穆公不仅拜会了西王母,而且在返回的途中到一些采玉、琢玉部落获取了大量玉石。2002年中科院考古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探险考察队,跋涉昆仑山脉,找到许多有关“玉石之路”形成和发展的证据。
当这条“玉石之路”逐渐清晰起来,人们赫然发现,4300年前,黄土高原上的石峁竟然最有可能是这条路的源头。如果真是这样,石峁人究竟能走多远?在这条路上石峁人的朋友和敌人又是谁?如果石峁代表了一种文明,那么它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有关石峁的一切疑问似乎总是无法穷尽,这座横空出世的城之真实,和那消失文明之神秘,时时让人感到巨大的震撼。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文明到底来自哪里?石峁的先民留下了密码,却不曾解答。当我们一步步揭开这些秘密,我们也许会发现另一个自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邢生祥)3月上旬,青海省2019年“春风行动”省级大型招聘会在西宁市新宁广场举行,来自省内外441家用工单位进行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