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激活了新农民
3月7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提到,现在做扶贫要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来做,要坐上时代的快车。央视财经评论员对此进行点评时提到,在很多贫困地区,当地人对于电商平台的认知存在着盲区和障碍,扶贫先从培养新农人做起。(3月8日央视财经)
现在有句口头禅叫做“贫穷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这句话在某些现实场景中会得到应验。比如,在扶贫这个全国大场景下,很多扶贫人员会发现,在那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山区,当地开始有意识推进电商扶贫,却遇到了很大阻力,因为很多村民纳闷儿,苹果都是拿到村口卖、拿到公路边上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上网卖是怎么个意思?
不难发现,并不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而是知识和认知水平限制了想象力。任何一个贫困地带,基本就是信息盲区、人才盲区、技术盲区等的重叠,电商一头扎进来,难免会有些“水土不服”。所以,在这样的地方扶贫,需要一个必要的启蒙和漫长的启动,这首先是要激活当地人的“内生动力”,当然,这离不开必要的外力介入。两会期间,就有代表建议,让电商平台下沉,带动人才和产业下沉,从而激活贫困地区,这样就能催生新农民,有人还剖析了拼多多开创的模式:该平台通过“新农人返乡体系”,重新设置整个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带动青年人返乡创业。
接触和理解电商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很多贫困地区“摘帽”前躲不过去的环节。就全国来看,在过去的一年,电商扶贫作用也是日益凸显,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737个国家级贫困县。电商平台所带来的新模式,创造了当前环境下,最为快捷有效的供销信息归集和交易达成模式。据了解,通过拼多多“拼农货”模式,吐鲁番哈密瓜48小时就能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手中,价格比批发市场还便宜;一度滞销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卖到了北京,价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平台通过这种操作解决了传统搜索电商场景下,农货被动等待搜索、销量难以持续的普遍性难题,通过“产地直发”优质水果的方式,帮助小农户连接大市场,将贫困县的农田和城市写字楼、小区连在一起。应该说,这是一套可持续的扶贫助农机制。
可以想见,当一个农民惊奇发现,多年卖不动的百香果突然变身“网上”的生鲜销售冠军,而且手机叮咚一下,钱就能进账,他会有多么的不可思议和惊喜。然后,农民们的思路就该活络起来了,他们开始畅想各种可能性。据说,现在已经有了一种虚拟果园,用户线上“种树苗”,果实成熟后,就能收到自己“培育”的果实,这是不是很有创新气质?
总之,电商模式下乡的最大亮点,不仅在于对滞销农产品强大的清仓功能,更在于,它的引入对于当地人认知的颠覆和重建。一般来说,被贫穷限制的想象力,完全可以被电商模式激活。陈俊霖
新闻推荐
“从去年的一句话,到今年的300多字,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据3月7日《工人日报》报道,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