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短视频降低了知识接受的门槛,拉近了知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推动着科学普及 当科学遇上短视频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3-08 07:00 大字

“向伟大的科技工作者致敬……”在抖音APP上,用户名为“一路上有你”的网友,前不久在“中科院之声”抖音号发布的一个视频下留言。这个视频有4.1万次点赞,内容是春节前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的研究人员在岗位上工作。

目前,包括中科院在内,国内多个科研、文化院所以及众多科普爱好者,通过借助短视频平台分享知识,在帮助受众了解科技工作者日常工作状态的同时,也推动着科学普及,拉近了普通人与科学之间的距离。

“发现龙宫了没有?”

截至2月26日,“中科院之声”抖音号有67.4万粉丝,累计发布视频作品68个,获赞61.7万个。有的短视频让受众了解到了科学实验室是什么样子,比如收获3.7万赞的“量子实验室里都有啥”,展示了一名科研人员做实验的过程;有的短视频展示了我国最新科技成果,比如收获3.3万赞的“近日,有一面国旗插在了6000米的海底”,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创造了我国遥控水下机器人最大下潜深度纪录的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星6000”;有的短视频立足科普,比如收获16.2万赞的“塑料亲情”,向受众科普了桉树的独特繁衍过程。

对于这样的短视频,网友们的回复颇有意思,比如在“海星6000”的视频之下,有网友回复“发现龙宫了没有?”

类似这样的科学视频,在各大视频APP上还有很多。统计显示,截至去年12月8日,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1.8万个,累计发布超过300万个知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过3388亿次。而快手与中国科普所联合研究项目也发现,去年快手平台上的科普内容已超过360万条短视频,并获得80亿次播放和150亿次点赞。去年快手评选出的“十大科普号”中,截至今年1月,粉丝总量超过500万,作品数量近4000个,2018全年播放量超过10亿。

发布科技视频的不只有科研机构和院所,也包括了科普达人和科技工作者。黑龙江鹤岗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王野虓,在拥有16.7万粉丝的“水果医生”快手号上,给水果做手术,为普通人普及基本医疗知识,比如用车厘子来展示“腹腔取物”,用黄瓜来展示骨折后钢板固定等。拥有91.4万粉丝的“造船哥【超级工程】”快手号,所展示的各类巨型船舶的建造过程,让受众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进步。

“我是一名地理老师,能用你的视频上课吗?”

在北京一所高中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李老师告诉记者,他不但经常和上大学时的同学分享与物理有关的科普视频,也会把好看的视频展示给学生们看。

“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是次要的,关键是看了这些,他们会对物理更有兴趣。”在李老师看来,00后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和80后、90后不一样,“80后学东西,是看文字、背定义,90后学东西,是看图片、记图像,而00后则是看视频了,这样更好记忆。”

中科院物理所目前已经是抖音上的网红,拥有164.3万粉丝,获赞547.2万个。其中该所曹则贤研究员的授课视频,收获了258.5万个赞。曹研究员在视频中,以“电磁学”解释爱情,得到了学子们的追捧,他们纷纷这样留言,“我读书时要是遇到这样的老师……”“我喜欢这样的老师……”。而在获得2.6万个赞的视频“地球上的10种神奇物质”中,短视频很形象地展示了这些物质的特性,其中展示三碘化氮时,红色的球体接触到桌面后爆炸,画面感很好。粉丝们还兴奋地在留言中讨论自己见过的“非牛顿性液体”,比如融化后的巧克力、家里常见的面团和菜汤。

“看这样的东西,比背书上的内容有趣多了,也能更好地记住,真希望我们平时的实验课也是这个样子,那样学起来就不枯燥了。”一名在北京某高中就读的高二学生说。

视频的形象化、具体化,使得许多通过语言文字很难讲清楚的科学问题,在视频的展示下清晰无疑。拥有690.3万粉丝、获赞2547.7万次的抖音号“地球村讲解员”,就用视频的方式告诉受众,为什么各国面积的实际大小,并不是世界地图上画出来的大小。原本复杂的墨卡托投影原理,经过视频解释变得更加简洁易懂,比如将格陵兰岛的轮廓直接拉到巴西上。

“亲,我能用你的视频给学生上课吗?我是一名地理老师……”用户名为“小疯子-222128”的网友,忍不住这样留言道。

“儿子说化学真有趣,长大后想成为化学家”

儿子上小学四年级的方女士发现,孩子很喜欢在抖音上看“戴博士实验室”里的趣味化学实验,“儿子说化学真有趣,长大后想成为化学家”。

记者了解到,“戴博士实验室”抖音号拥有22.2万粉丝,获赞101.5万个,一则向液体中吹气后从红色变成黄色的视频,收获19.3万个赞,背景音中现场小朋友的惊叹声不绝于耳。

而在快手上,“戴博士实验室”的粉丝数量是267.9万个,视频作品141个。“戴博士”戴伟是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化学博士,北京化工大学的外聘教授。现场观摩一睹其实验者毕竟有限,而短视频的传播则降低了观摩学习的门槛,让更多人受益。

今年1月8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科学报社与一家网络平台公司联合发布的《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打破了知识在传播和接收中存在的固有壁垒,以社交为纽带进行知识共享,将个体学习转化为大众分享和参与,让知识可以触达更多的人。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短视频降低了知识接受的门槛,拉近了知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普通群众能够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高深的专业知识。

目前,短视频上掀起的科学潮,正在从线上走向线下。有网络平台就邀请了三位抖音上的“科普大V”“大科学家来了”“柴知道”和“地球村讲解员”,走访贵州省“益童乐园”站点,以抖音视频为“教具”,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当地儿童现场讲授地理、生物、天文等方面的科普知识。

“其实,短视频科普的火爆,也值得我们这些自然科学学科教师思考,该怎么让学生一上来就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发现问题之后,有进行下一步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不是看见一堆公式定理就心生反感。”李老师说:“当然,短视频大多展示的只是科学现象,篇幅有限无法透彻探讨,深入学习一门科学,光靠看视频显然是不够的,但视频的出现,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教学工具。”

新闻推荐

改革创新 成都设“局”

上接01版今年1月11日,成都全面启动机构改革,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局成立。该局以原市林业园林局为基础,整合了部分单位相关职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