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形成来自群体共识
最近对婴幼儿用品和服务比较感兴趣。然后又扯到牙胶这个事上。以前是没有这物品的,孩子养起来都很粗放。物质匮乏的年代,知识同样也是匮乏的,谈不上说物质水平低,但精神饱满。精神和知识有关,知识丰富了,精神才谈得上饱满。没有知识的前提下,看似饱满的精神都是一种自得其乐。精神饱满和心理愉悦是两回事,前者建立在认知基础上,后者只是一种身体本能。很多人都混淆了这两者,把一个人整天快乐的生活当作精神饱满,这实际上是刻意贬低“精神”一词了。没有知识,何来精神?以前总觉得村里的小伙伴有点呆,但并不理解其中的缘由。自己也是众多小伙伴的一分子,每每回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确实是呆呆的。要说心理的愉悦,那肯定是百分百的,田间地头撒野,天性解放,不愉悦才怪。但得承认,这种天性解放并没有带来孩子的灵性。
灵性来自精神面貌。现在走在小区里,看着小男孩小女孩一个个都非常聪慧。眼睛会说话,透着一股子机灵。我父母每看到这些,都不禁感慨,农村里哪有这些机灵的小孩啊!都说现在代际固化了,因为名校来自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其实这情况也不是现在才有,我读书那会不就这样么?城乡的差距一直都在,只是以前说的人少,现在说的人多,现在的人以为城乡差距在持续扩大,纯粹是认知偏见所致。城乡差距的认识本身是一种信念,每个人都有对这个差距的一个认识,这种认识来自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和知识,或者说,你得到多少信息?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就能形成匹配的信念。信念内生于你的认知,而你的认知具有偏见,因而你的信念不可避免会出现偏见。这偏见一旦社会化,就会被放大。
过去城乡差距大,还是现在城乡差距大?以我个人的生活经历而言,当然是过去的差距大。拿教育来说,我上小学时,没有正式的教室,没有正规的教师,还得交学费。关于交学费这个问题,还有个小插曲。某次给研究生上课,说到改革之前的事儿,一个学生理智气壮地说,过去的教育好,因为上学都不用交学费!我听后一愣,难道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生活在另一个星球?学费是要交的。城里的事我不了解,我们那边的农村上学肯定是要交学费的。不然我父母每年开学时发愁那几毛钱的学费干嘛?家里一贫如洗,吃穿都困难,更何况交学费了。所幸东筹西借,我算是读完了小初高。等我进县城读高中,和县城的同学们平时聊天,才知道什么叫天壤之别。城乡差距在那会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别人家的童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近些年回老家,经常去孩子们上学的地方看看,感觉真的进步太大了。正规的校园和教室,硬件设施也不错,师资队伍都很规范,至少是中专。很多父母干脆去县城买了房子,让孩子直接在城里读书。要说我们当地的城乡差距,在改革开放以后是大幅度缩小了。至少孩子教育这块的确如此。如果说从名校生源的变化视角看,准确地说,现在主要是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差距,也就是城市规模的差距。规模大的城市经济发达,公共设施投入大,更加开放,在教育资源方面就会形成聚集,同时对周围规模小的城镇就会产生吸引力,把周边的优秀资源吸引到大城市里。这种资源流动会导致规模大的城市公共资源聚集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城市的规模差距会越来越大。当我们在谈城乡差距的时候,可能更应该谈城市规模差距,而不是过去的城乡差距。这是因为现在农村居民进城不难,落户也不难。这点和过去有本质区别,过去农村就是农村,城市就是城市,两者的差距是前者自生自灭,后者有社会保障。我们小时候的最大理想就是努力学习,以后成为一个城里人。这种普遍的理想,大概是改革前城乡差距大的最生动的表达。
个体的发展差异大概可以从早期教育当中找到一部分答案。小区的孩子为何看着比较灵气?除了营养和医疗条件外,教育是一个关键因素。孩子在长牙期间,使用牙胶,这是现在众多父母的必备常识。但牙胶有不同等级。好的牙胶质地好、安全、口感佳,这些都是基本要素,更重要的在于,好的牙胶设计非常生动,有些牙胶设计成可爱的小动物,比如小章鱼、小海豚等,有些设计成水果形状,比如香蕉、菠萝等。给孩子用这样的牙胶,不仅能锻炼咀嚼能力、按摩牙床,还能培养认知能力。一个小小的牙胶,其实具有多种效应。在日常用品中赋予教育意义,大概是这类物品设计费脑筋的地方。
采用哪种牙胶?对于新生儿父母来说,一开始都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除了看书查资料,最常采纳的途径就是和有经验的父母交流、请教。育儿知识的交流会形成一个社会网络,这个网络其实是分层的。城市规模越大,开放度越高,这个网络的层级也就越高,所接收的信息的质量自然也就越高。城市的分层会影响到网络的分层,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初始教育框架的形成和路径的演变,这就会决定孩子的教育质量。别小看一个小小的牙胶,如果仅仅看作是一个帮助长牙的工具,那么就相当于削弱了孩子教育的空间,放弃了部分教育效应。牙胶的消费背后当然受制于消费者的信念,而这一信念的形成是来自其所在的网络。
所幸,互联网的扩展会缩小社会网络的距离。牙胶这种产品在网店上都有卖,随处可见。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在网络面前并没有空间的距离。当互联网把空间距离消除后,理想的结果是社会网络的层级也会弱化,因为不同层级的人会面临同样的选择集。事实上层级的确在弱化,但没有消除。面对同样的互联网电商产品,不同层级的人会有各自的消费信念。村里的新生儿父母会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的,这种选择有部分原因来自收入约束,但更多的来自认知偏见。收入不错的家庭似乎也不愿意选择价格贵但设计更好的产品。这些父母把牙胶仅仅看作是帮助长牙的辅助用品,并没认识到其附加的教育功能,从而在选择产品时,价格是最关键的因素。
牙胶的设计和教育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婴幼儿教育重在认知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只有阅读专业书籍才能理解。如果有幸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比如育儿管家的建议,做父母的才会认识到,原来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对于认知能力的形成其实是很关键的。在规模大的城市中,这类知识的传播相对要频次高些,溢出效应也大些。不一定说每个家庭都需要请育儿管家,但相应的专业知识通过社会网络流动,会带来很强的溢出效应,从而提升整体的认知水平。城市规模越大,孩子成长的起点会越高,成长的环境会越丰富,这种都可视为一个人的先天禀赋资源,这些资源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后来的成长轨迹。当互联网突破了空间的界限后,只要我们突破个体的认知偏见,实际上是可以弱化城市规模差异的。我现在就是这么激励和引导老家的晚辈们。
(作者周业安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新闻推荐
上周,在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的名单上,一颗明星陨落了。现当代最重要的美国建筑师之一的凯文·罗奇在美国辞世,享年96岁。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