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还是少看点爱情电影吧
又是一年情人节。
前几年的情人节,每年我们都会做一些有意思的盘点,推荐些情人节相关的影片。不过,今年想要稍微简单一点,就推荐一部新片。
这部电影和爱情并没有很大关系,但影片所讲述的,却是一个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
恋别人和爱自己,其实都是人生很重要的必修课。
最开始会被这部电影吸引,其实是因为海报非常好看。湛蓝的底色和女孩湖蓝的眼睛,有一种油画般的质感。画面上的女孩子,袅袅婷婷地露出半张脸和一段天鹅颈,非常吸引人。
但真正看过电影之后,你才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女孩。这部名为“女孩”的电影,主角是一个想要变成女孩的15岁跨性别男孩。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影片在去年戛纳入围了一种关注大奖,后来一路杀入不少电影节,评价都还不错。目前在豆瓣也有8.2分。
实际上,《女孩》这个电影,从选角上就赢了。
男主角维克托·波尔斯特,2002年出生的比利时男演员,今年17岁,此前并没有表演经验,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演员。
让我们震惊的首先是他在形象上的契合。他日常长这样,一个纤细的小男孩。
而在电影里却摇身一变,成为非常漂亮的欧洲女孩。
同样的五官,神态、气质、举手投足都完全不同,他变得阴柔、腼腆、清秀,不折不扣的女孩子。
甚至于,这部电影确实是有原型的。而他和影片原型,一位比利时的跨性别舞者同框的时候,也完全没有输。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很多电影在描述一个跨性别者的时候,男身扮女装,都会有一种用力过猛的猎奇感。
之前香港电影《翠丝》就很强烈地给我这种感觉。当姜皓文穿上极为性感的内衣时,你看到的是一张充满阳刚气息的面孔,也依然能感受到他所透出强烈的进攻性。他在“假扮”阴柔。
而他对于女性的理解又是如此肤浅,仅仅局限于几件性感内衣、或是一个浓妆艳抹的夜店妆。这依然是男性视角下所理解的女性。他并没有变成女人,他甚至不能用女人的眼光来看女人。
但《女孩》的Lara不同。首先由雌雄难辨的少年来扮演这个角色,就极大程度上消解了外形的违和感。
而Lara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同样也是真实和让人信服的。他穿着温柔的姜黄色衬衫,跳芭蕾舞,还有一副漂亮的锁骨。虽然有一具男性的身体,但他已经从里到外都将自己变成了女孩。
甚至于,因为Lara太像一个女孩了,影片一开始,很多观众都以为,这位主角已经接受了变性手术,变成了一名女性,只是由一名年轻的男演员来扮演。
但很快,剧情安排他去看医生,于是我们知道了:主角还在接受初步的荷尔蒙治疗,而这只是漫漫变性之路的第一步。
脱掉衣服,这肌肉分明的男性躯体,很快在镜子前就无所遁形了。Lara每一次照镜子,我们都和他一样痛惜:太像女孩子了,他为什么不是女孩子?
和很多欧洲文艺片一样,《女孩》会略平淡、很细腻甚至于琐碎的。长镜头、手持摄影,故事情节也毫无波澜,大多是一些碎片化的生活细节。
如果你抱着看一部抓马的、极尽煽情的故事片的心情来打开这部电影,那恐怕就要大失所望了。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非常冷静和克制的。
这部电影的平淡在于,表面上看,作为一名跨性别者,能生活在欧洲,Lara实在是太幸福了。
他有一个极好极体贴的父亲,一直在支持、鼓励她的决定,甚至会开玩笑问他“学校有没有喜欢的男孩子”。这是在中国社会难以奢求的开明和宽容。
他进入了全国最好的舞蹈学校,还有一整个医疗团队,从生理到心理都有无微不至的照顾。
没有任何阻碍,家庭的牵制、社会的舆论、医疗水平的限制,统统没有。没有任何事情在阻碍他变成一个女孩。
那么,Lara的生活就一帆风顺了吗?
很可惜,并非如此。掀开平静生活的表面,不和谐的声音同样比比皆是。那些戏剧性都被藏在琐碎的细节和对话里。
哪怕所有人都在鼓励Lara,他根本也无法分辨这种鼓励,到底是政治正确的粉饰太平,是文明社会对旁人漠不关心的冷酷,还是高高在上、小心翼翼的怜悯。
老师和同学们看似对他一视同仁,转头还是要在全班提问:“谁觉得和Lara共用一个女更衣室不方便?”
身为一名半路出家的男孩子,即使跳到脚趾变形流血,他注定不会跳得像其他女同学一样好。
在这部电影里,高强度的芭蕾舞练习,不断地穿插在Lara的成长和治疗进程之中。
和许多常规的舞蹈戏不同,导演的处理方式依然主要是手持摄影和细节特写。你很难单纯地欣赏芭蕾舞的流畅和优雅,因为对于Lara来说,跳舞不仅是美的,更加是痛苦和艰难的。
尤其在影片后半段,他的生活和治疗都越来越不顺利,芭蕾舞的课程压力也越来大。
于是他跳得也越来越用力和忘我,就像与女巫做了交易的小美人鱼王子,踮起脚尖的每一步,都是在刀尖上跳舞。
这种焦虑和切肤之痛,都通过镜头,清晰地传达了出来。
于此同时,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他对自己的身份焦虑。
镜子作为影片最常出现的道具之一,最直观地暗示出Lara内心的焦虑和自我审视。洗手间的镜子里,他无法逃避自己的面孔。
无人的卧室中,他在镜子前的自我裸露,更加也暗示着自己的内心变化。
最开始是平静的正视。
接下来他不断逃避自己的男性特质,凝视自己光裸的背部和纤细的腰肢,试图在镜中找到一个真正的女孩。
直到最后,Lara再次直面自己的男性器官,情绪也随之达到了痛苦的高潮。
你可以说他根本就是钻进了死胡同,过分放大了自己的痛苦:拥有男性特征,他就不是女孩吗?芭蕾舞跳得不好,他就不是女孩吗?
定义他的,不应该是皮囊,而应该是他的内心。更何况他已经如此努力。
你也可以说,这反而非常真实地记录了整个艰难的变性手术过程:接受荷尔蒙治疗,让Lara的情绪剧烈波动,任何不稳定因素,都可以是致命伤。
但无论如何,在这个层面上,这部电影的内核就是悲伤的。Lara的生活看似平静顺遂,作为跨性别者的危机却一直静静蛰伏,直到最后让他彻底崩溃,孤注一掷。
而《女孩》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用如此冷静的、波澜不惊的口吻告诉你,作为一名跨性别者、作为一个少数派,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你注定要活得鲜血淋漓。
这种撕裂自己的痛楚,并不一定来自于外在社会的挤压。你内心的剧烈挣扎,自我犹豫的凌迟,同样也值得书写。
《女孩》所拍摄的,就是这样一个内化痛苦的过程。
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依然可以将这部电影看成一部化茧成蝶的青春片,甚至于有一种《魔女嘉莉》式的内核。
跨性别是一个极好的隐喻:想要做女孩,却有了一副男儿身。不爱自己的身体,却不得不变成人群中的异类。
这种不被接纳、也无法接纳自己的尴尬, 是每个人在青春期都必须经历的必修课。某种程度上,Lara内心的自卑和痛苦,和任何一个将自己看做丑小鸭的青春期少年都没有区别。
他不得不进入公共浴室,却一点都不想让其他女孩看到自己的身体。那种被迫袒露的羞愧和不自信,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拼命想要遮挡自己的尴尬,实在让人很感同身受。
而其他时候,Lara寡言少语,总是露出羞涩的笑容,说着“我很好”,但谁能看出来,他一点都不好。
他笑得越好看,那笑容就越也让人心疼。因为他一点都看不到自己的美。他每天都在照镜子,但他的眼睛永远只能看到自己的残缺之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美。
谁的青春期不是如此。这样那样的缺憾,这样那样的不完美,这样那样的作茧自缚,加在一起,才定义了这样的自己。
这大概也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回过头来想对当时的自己说的话。你很美,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美。这样美的你,本来就是值得被爱的。
可惜,那时的我们总是看不到这一点,反而一定要以一种最决绝的方式,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不破不立,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也是情人节这一天,我想对所有读者说的话。
无论此刻的你是独自一人,还是有人陪伴,这都不重要。希望你也相信,这样的自己,这样美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陈爱平王鹤王琳琳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遍布全球各地的中国游客们陆续踏上归途,但也有不少游客正准备错峰出行。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