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尽善尽美”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安庆晚报 2019-01-09 10:00 大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描写西湖的两首诗中的“其二”。全诗构思高妙,叙事性、概括性强;结构灵活,转折性、立体性强;喻体精准,形象性、生动性强,是以“豪迈”为著称的苏轼不多的“婉约”诗作的代表。

西湖,因在浙江杭州城之西而得名,最早出现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杭州回舫》诗中。西湖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稀世景观有“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201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今描写西湖的诗词佳作俯拾即是:“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唐·白居易《春题湖上》);“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宋·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南宋·赵孟頫《岳鄂王墓》);“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元·刘将孙《踏莎行·闲游》);“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南宋·姜夔《暗香·旧时月色》);“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明·林升《题临安邸》)……要说将西湖之美写到了极至的,还数“其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人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与“其二”虽是同一景、同一时,甚至同一视角,但情怀不同,也就决定了它们立世的高底。“其二”中的“潋滟”描写“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指“正显得美”;“空蒙”,意思是“细雨迷蒙”。蒙,一作“濛”;“欲”,作“可以、如果”解;“总相宜”,意为“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通常对此作的解读,看重以下描写:一水一山。水,是指阳光照耀之下的西湖之水,波光艳丽、光彩熠熠;山,是指烟雨之下西湖周边的山,若隐若现、迷离朦胧。一近一远。近,写的是水,是水光;远,写的是山,是山色。一晴一雨。晴,晴放得是“方好”;雨,雨下得是“亦奇”。一人一湖。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子”,即西施;湖,是好比美女西施的西湖。有了这八个特殊而独有的、相对而统一的“一”,西湖之美不是更好、只有最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月二十一,病后初愈,应杭州知府、诗友陈襄的邀请,在西湖上饮酒赏景,见西湖初晴后雨,景色动人,而作的两首绝句。尽管苏轼精通书画,但诗毕竟是诗,诗画有源却不可替,可见他眼中之西湖必与心中之湖有别。

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其二”,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西湖的美,美在哪里呢?美在晴天、美在雨时,美在水光、美在山色,尽管晴天的水光潋滟得方好、雨时的山色空蒙得亦奇,但这是不够的,于是由西湖想到美女西施。为什么是西施而不是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原因除韵律要求外,应该还有:西施乃四大美女头牌,当属无愧;西湖、西施都姓“西”,联想自然。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得体、都美丽——西湖亦然。如此由点到全,再以全尽极地唱吟西湖的景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苏轼尔!

因此,《饮湖上初晴后雨》传递的人性之光,即:“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道出了美与善存在的矛盾性,但又鲜明地表达了人们既要“尽善”也要“尽美”的愿望。统一融合、完美无缺,对人对事都是目标——因为远大,所以需要一往无前。

新闻推荐

港珠澳冬令营报名仅剩3天 报名将于10日截止,小记者们欲报从速

记者周仟仟晚报讯想一睹港珠澳大桥的风采,想去迪士尼乐园看看迪士尼动画中的人物,想去珠海长隆海洋王国近距离接触海洋生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