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海岳》
上期提要:一条55公里长的海上交通通道,桥是露在海面之上的,隧为什么要潜入海底几十米的深处?此外还有工程设计,为什么要确保120年的使用寿命?
我很外行地猜了猜:“阻水率”是不是就是指不能让珠江口冲下来的沙子在伶仃洋被大桥挡着而产生高于10%的淤积?
对。我的问题很天真,但是问对了。
伶仃洋属于弱潮型河口湾,潮型为不规则的半日混合潮。也就是说泥沙携带量很大。水利专家认为“阻水率”过大,或者超过了10%以后,会对大桥以北的珠江和海湾的演变、生态的演变、海床的演变等等产生负面的影响。
“也就是说,有一天这片海域有可能成为一片冲积平原?”
孟总说:“对,如果不顺应自然。当然,我们的大桥建设肯定也要想到美观。把桥修得自然带弯曲,除了好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如果几十公里的大桥都被拉成了一条直线,而且很高,那开车的人很疲劳,又会犯困,很可怕!”
“您是说不利于安全?”
“对,很容易出交通事故。”
总之,关于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理念,孟总后来帮我总结出了“7个性”,这“7个性”作为设计者的目的和追求依次为:战略性,创新性,功能性,安全性,环保性,文化性,景观性。
为什么“战略性”被摆在了第一位?具体指什么?
这就要回答我的“采访清单”上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了:港珠澳大桥为什么必须采取桥、岛、隧三种方式的集群组合?是迫不得已?
对!
董政,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专业副总工,他最早告诉我:对于海上的交通工程来说,其实最简易,也最省钱的方式就是架桥。但珠江口、伶仃洋上为什么我们不能光架桥?首先,珠江口上有一条国家级、世界级的战略航道,每天,最繁忙的时候这里要有4000多艘轮船——大型货船、过驳船、锚泊船、渔船、砂石船、危险品船、施工船舶等等,广东90%的货物航运要途经于此,高速客船多达每天500多班次,因此,必须保障绝对畅通;第二,港珠澳大桥的桥位所在海域又很靠近香港机场,每天1800多架的航班要从这里起降,所以出于安全考虑,桥也不能修得太高。因此为了避开这两个矛盾,我们就得启动海底隧道,但海底隧道你说建总不能两头没有依靠地就在水下埋沉管吧?这样就逼得你不得不建人工岛,所以“桥、岛、隧”三大块缺一不可,难题和挑战也是不得不面对的——
哦,道理来得这么强硬?!
对,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是120年,这120年中专家预计将来可能跑在海上的航船会大到30万吨(现在是10万吨);再有,说到飞机,后来我们在人工岛上采访,看到有飞机不停地从香港机场起降,一会儿一阵轰鸣,一会儿一阵轰鸣,我们的采访也不得不经常地被中断。那起降的频率有多大?据说施工人员统计过:白天,不到两分钟就有一架。因此全长55公里的大桥选择6.7公里走海底隧道真的是“迫不得已”。
120年的使用寿命,这个前提是“问题之母”。
那么,为什么大桥要按照120年的使用寿命来设计?这么做拿什么来保障?浩瀚无际的伶仃洋,充满诗意的美景背后有台风、地震、浪涌、暗流,此外还有高湿、高盐和海水对大桥的侵蚀。如何确保安全?怎么做到确保安全啊?
说老实话,在北京,有一天领导让我负责《港珠澳大桥》这一期节目的采访的时候,我还真有点犹豫,《新闻调查》是被业内尊为中国新闻深度报道的“航空母舰”的,这个栏目成立21年来,专门查内幕、追问题是其承担的使命,一个港珠澳大桥,国家工程,有资金、有技术,什么问题还值得探讨?哪知道,采访开始了以后我才知道这里面的问题可大了,困难、艰险一大堆。采访的难度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是排名靠前的。
“120年是个真正能实现的目标,还是只是个力争更高质量的口号?”
我的问题直奔实质,尽量想听到权威人士的回答。
但权威人土的“权威”说法,出乎我的意料:
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要确保120年,而不是我们中国内地经常喊出的“百年工程”“百年大计”?这里其实没有太多的玄机,就是港珠澳大桥是香港首先提出来的,前期的决策者们都同意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那香港、澳门采用的是欧洲标准,是习惯以120年为使用寿命计算的,所以港珠澳大桥就用了120年。同样的道理,内地的车道标准宽度是3.75米,而香港的车道标准宽度是3.66米,港珠澳大桥的车道宽度就用3.75米,这也没什么非要值得较真儿的。
哦,120年没有什么玄机?标准很明确,拿来也很轻松。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呢?比如120年使用寿命的风险控制,有什么保证?什么根据?光看材料,我可是记住了将来的大桥一旦建成,司机开车在隧道里可以开到100公里每小时,整条海底隧道可以抗8级地震、12级台风,同时还可以防撞、防锚、防火、防水、防爆……我们真能做得到吗?技术、工艺、财力目前都能不能搞定?
对,这才是更本质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我想让专家从他们的嘴里说出,亲口告诉我,而不是道听途说,或上网查资料,那样得出来的“保证”我会觉得心虚。
于是,不管刘晓东忙还是不忙,回到北京后,我开始一遍遍地用微信去打扰他,想让他给我一个最专业、最准确的说法。
其中有一次,我这样请求他,说:晓东总,不好意思又打扰你,但有关大桥如何“抗风险”的设计,观众是最担心的,你们究竟想到了有多少问题会损耗120年的使用寿命?也就是“风险”,比如台风?地震?海浪冲击?海水腐蚀?意外撞船?甚至泥沙越积越多?
晓东总回答:影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120年使用寿命所需解决的问题,包括:
1.大桥要能够抵抗120年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等意外,如8级地震、16级台风;
2.大桥应可以应对120年海水、大气对大桥结构的侵蚀,并保证其安全性;
3.大桥可承受120年汽车行驶带来的疲劳损伤,并继续保持安全。
我又问:“那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保万全?”
晓东总回答:(我们)设计中采取的措施:
1.科学地调查评估了120年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级别,如地震烈度、台风等级、船撞吨位等,设计师通过详细的设计、计算、分析,设计出了足够强壮且经济合理的大桥结构,保证遇到这些级别的灾害时,大桥足够安全。
下期看点:中国在港珠澳大桥之前非常成功地建造了“润扬大桥”“南京长江大桥3桥”,两桥都有林鸣的智慧和指挥。就是他,对,在“最终接头”的时候,“众人皆醉我独醒”地坚持要返工重来。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郁琼源)记者24日从财政部了解到,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自2019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