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才具的历险记与文学的琐碎美 读朱夏妮《新来的人》

华西都市报 2018-12-23 04:02 大字

——读朱夏妮《新来的人》 □凸凹

“明天是2014年8月28日,是新生报到的第一天。……他把撕成两片的一美元继续撕碎,撕碎到不能撕为止。然后,把碎片扔向空中。”00后女诗人朱夏妮的长篇小说《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就这样发动了自己的文字引擎,把我载入并颠簸在书的字里行间,且行且思,欲罢不能。

小说以第一人称手法,讲述一名生长在中国新疆、后搬家至广州,中文名朱夏妮、英文名安妮的中国女孩,留学美国读四年高中的亲身经历和所闻所感。仅从文本上勘验,就可得出其非虚构本里。但凡虚构的东西,不管多么完美,多么合卯合榫,都会在文字现场或多或少留下虚构的咳嗽、纽扣、头屑,成为逻辑的漏眼、把柄与证据。作者用祛编造、反精巧、拒崇高,来抗衡小说的法度与章程的同时,那些因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的事体与精神的琐碎们,却反坐过来,天天然然自成了小说。对一位优秀小说家来说,当他写下开篇第一句话后,小说就自己写起小说来,他则成了小说的随军书吏。此即为小说的自创自生能力,和下笔如有神。

琐细性和碎片化,正是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遵循时间发生学原则,老老实实写,经历什么写什么。但偏偏是,待写到高中毕业,回过头将所有“琐碎”一看,哪里还有一根草、一棵树?看见的俨然就是辽阔的草原和广大的森林。琐碎的美学意义自此得以成立与彰显。

这些“琐碎”里,却时时出现学生与老师、师生与校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白人与黑人、学生与课程、爱好与考试、孩子与家长、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生活与成长、个性与个性、宗教与宗教等两两之间、多多之间生发的隔阂、对峙与冲突。比如“我”与她的美国同学妮蔻,从不认识到成为最好的朋友,又到若即若离。比如“我”与新疆男孩保罗从好得难分难舍,到把他拉黑、删除。比如“我”很认可的英语老师汤姆斯突然之间在浴室自杀身亡。比如“我”到高四时,碰巧与汤姆结识,好得似成了男朋友,却又不得不面临毕业后,上不同地方大学的分离。作者才具在历险中实现了文学的凯旋。

个人才具不足,以及对“琐碎”的发现、选择和呈现的美学不足,是无法达到下笔有神助,让小说自己去创作小说的。如果说作者在十三岁完成的长篇小说《初三七班》(东方出版社2015年1月)毕露了耀眼天才却尚有精巧设计的虚构痕迹的话,《新来的人》则达到了少女纯真内质与才华的自然天成。这里,且不论她干净、活泼的语言,对生活材料的艺术取舍,以及对人物形象细节大尺度展开的有趣描述等,如“他两颗门牙的缝隙还是和昨天一样的宽度。”单来看看她的比喻之妙,就大有玩味之处:“他有点胖,坐在驾驶座像一块快化了的、已经没型了的奶酪。”“还是依旧干燥得裂缝的热空气。”“冬天长得跟隔夜的尿一样。”我相信,没有多年的诗歌教养,写不出这样的句子。

大量的琐碎中时不时就跳出一些我不知道的美国高中信息。我们一直以为美国学生好耍、自由,事实却是“每天晚上尼蔻写作业到凌晨一两点,再洗半个小时的澡。第二天一早5点40分她爸妈轮流叫她三次。”“二十三分钟的午饭时间就剩三分钟了。”知道高中生要干写论文的活儿,“长论文这周五交……”作者以非虚构的琐碎和笔触的细小,收获了小说的大法,提供了非文学材料无能为力的中国学生在美国读高中的经验、温度、隐私和阳光。

《新来的人》

作者:朱夏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闻推荐

《太空日记》等入选“少年中国”优秀科普作品

第六届“少年中国”少儿优秀科普作品22日在京发布,《太空日记》《海错图笔记》《三体全集》《地图(人文版)》等30本优秀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