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冬至流行吃饺子

三秦都市报 2018-12-23 03:06 大字

■曹矞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在冬至这天,中国北方比较流行吃饺子,南方比较流行吃汤圆。有谚语为证:冬至到,吃水饺。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一直沿袭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可见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冬至之时,阴气至极,阳气始升。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滋补阳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各地冬至有不同的风俗,我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冬至吃汤圆、吃米团或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喜好吃大葱炒豆腐等。虽然各地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是冬至吃水饺的习俗较为普遍。那么,冬至为何要吃饺子呢?也许众说纷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或许有人抢着来回答,说是吃饺子能防止耳朵被冻坏。说得没错,至今各地民间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辽宁大学文学院杨太教授解释说,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擀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等到煮熟以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赐给的“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被治好了。于是,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煮着吃。这种食物后来就叫“饺子”或“扁食”。

这大概便是冬至吃饺子的缘故。不过,仔细想来,颇有道理。冬至以后,北方天气十分寒冷,而人们的耳朵很容易被冻伤,吃水饺少不了辣椒,再用羊肉做馅,又好吃又保暖,可以有效预防耳朵被冻着,的确是很不错的选择。

冬至吃水饺,益处多多,吃的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民俗文化。让我们尽情享受冬至节日的快乐气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新闻推荐

香港政务司长:望港青担当促成者、推广者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第八届全港学生中国国情知识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22日在香港举行。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致辞指出,希望香港青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