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弑母少年需要和舆论保持距离

齐鲁晚报 2018-12-14 08:14 大字

本报评论员朱文龙

湖南沅江十二岁男孩吴某康持刀弑母一案持续引发关注。12月12日,当地政府的一名负责人表示,经过沅江市政府会议研究,已对吴某康因未达到法定年龄释放后的处置方式商讨出一套完整的方案,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已做出安排,但细节不方便透露。

至此,吴某康被释放之后的“去向”已经明了,对这件案子的关注却没有随着处置方案的出台而偃旗息鼓。当下,舆论应努力将此案的讨论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要把公共讨论形成的压力直接传导到这个未成年人身上。

适度的新闻报道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必要的,尤其是以个案进行警示更有说服力,此案便引发了人们对现行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反思。可以说,这些讨论是对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但是,凡事都有一个边界,超过这个边界之后,好事往往变成坏事。舆论场上,有些人过度关注吴某康本人,并对其进行了铺天盖地的讨伐,甚至到了侮辱人格的地步。如果被吴某康知晓的话,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他的心理和行为的矫正。沅江市政府不向媒体透露吴某康的处置方案,千方百计将他“保护”起来,恐怕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现在有个不好的现象,在一些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案件中,舆论过度关注未成年人的隐私而忽略了新闻本身的社会价值,走上了“猎奇”的道路。未成年人犯罪,多数人的动机往往只是一时冲动,或是自我控制力不够。对失足未成年人,应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惩罚只是辅助措施,让其顺利回归社会才是最终目的。

这种出于“猎奇”心理的关注,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自身、家人、生长环境、生活细节的关注,会使当事的未成年人“喘不上气”,这种“关注”带给他们的是在就业、就学、交友等方面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麻烦、挫折。很多人就是因为生存环境不理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重回从前的生活圈子。如果说初次犯罪可能是因为一时冲动,那么,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蜕变、心态的失衡,主观恶性会增强,做事可能更不择手段,极大地危害社会安定。而对于那些本是受害者的未成年人,这种“猎奇”式的关注,是对他们进行二次伤害,严重损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

吴某康现在最需要的是有效的心理辅导,实现心理治愈乃至重建,尽早回归正常生活,而不是继续被舆论盯着不放。在此情况下,网友们也不妨多些克制,避免以“伸张正义”之名行了“反正义”之实。讨伐犯罪者固然是出于正义之心,但万事过犹不及,更何况犯罪的人还是一名未成年人。不能光顾着实现自身的道德满足感,却罔顾未成年人改造自新的意愿。明明好心,却办了坏事。

新闻推荐

▲乘风 孙宝金 五四广场社区

乘风孙宝金五四广场社区◤玉兔江西路社区张绍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