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孩子独立成长□赵志疆
黎青 作
郑州一名初二学生的家长最近正在纠结:要不要挤出时间和其他一些家长一起,加入到进班陪读的行列?原来,这学期期中考试后,孩子所在班级的多位家长意识到孩子成绩上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成绩,倡议家长们轮流进班,督促孩子们专心听讲。对此,部分家长热情高涨,“大家排个班,长期坚持”“非常赞同!孩子毕竟是我们的,不是老师的”“为了我们的孩子,一起加油”……(12月10日《大河报》)
很多家长习惯于将孩子看成是“我们的”,因为孩子是“我们的”,孩子的一切事当然都是“我们的”。于是,一些家长事无巨细代管孩子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背景中,学校教育实际上成了孩子躲避包办式家庭教育的避风港——因为离开了父母,孩子必须学会和适应自主成长。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个“避风港”也日渐有沦陷的趋势。
表面看起来,家长进入学校陪读体现的是爱心与责任心,更深一层探究,则是源于家长的焦虑和担心——在家长视线之外,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最基本的信心。对于家长的焦虑与担心,学校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教育成果,没有拒绝家长越俎代庖的冲动,反而是主动迎合家长的焦虑,这样的教育环境,无疑比孩子的成绩更值得担心。即使孩子因家长陪读而提高成绩,但这样的效果越明显,越令人感到忧虑,因为离开家长的监督和庇护,那些孩子不懂得如何学习和生活。这实际上正是包办式家庭教育最大的危机——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殚精竭虑为孩子倾尽所有,但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只是在处心积虑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时间与空间。
实际上,孩子既不是“我们的”,也不是老师的,而是他们自己的。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孩子独立成长。没有家长包办的日子,孩子的未来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相比起一时的成绩,这是个更值得为人父母者用一生去思索的教育命题。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扈宏毅近年来,未成年人因打赏网络主播或购买游戏装备而花掉家长高额存款的新闻变得频繁起来。辽宁沈阳一1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