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风花雪月 □张金凤
在寻常人眼里,冬天是苍白或灰暗的,天寒地动,草木凋零,缺少生机和灵性。但在有情致的人生活里,冬天一样旖旎多姿,充满了风花雪月的情怀。古人尤擅调制冬天的浪漫情调,在漫长而枯燥的冬季里,他们尽着心思琢磨些有趣的活动、浪漫的雅事,用以消磨漫漫长夜和尽日的苍茫。
绘制九九消寒图是冬日里极其浪漫的事。传说九九消寒图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广东海丰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那时正是数九寒天,千里冰封,他在牢狱墙上绘了八十一格,对应了九九的日子,每天以墨涂一格,借此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可见到明代,不仅对这浪漫的事有了规整的名称,而且已沿袭成俗。
九九即从冬至日开始,每一个九天为一九,从一九开始,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也就到了惊蛰,实实在在的冬去春来。
民间流传的“九九消寒图”,形式多种多样,最初是九格消寒图、鱼形消寒图、泉纹消寒图、葫芦形消寒图、九子消寒图等多种。它们既是计算时间的日历,又是精美的装饰品。最雅致的、最受大众青睐的是“素梅图”。明《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冬至之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这素梅的消寒图画素梅花九朵,与通常的五瓣梅花不同,而是每朵梅花有九个瓣。古时候的素梅消寒图在点画梅花时颇有讲究,要按每日天气点染。“上点阴,下点晴,左点雨,右点风,若是下雪点当中。”看起来像唯美的气象日记。梅花图的留白处多配有一副对联,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或有诗点缀:“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表现了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深受文人们的喜爱。
书房的读书人似乎认为画梅太过婉约,缺少丈夫气概,喜欢临帖。“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就是男人的消寒帖。这幅字帖共九个字,每个字恰恰九笔,入九之后,日书写一笔,则正好八十一天,在书房苦读的寒冬里,也是一种情趣。这幅帖的妙处在于,不仅九个字笔画应对了九九八十一天的日子,意境也贴切,亭前垂柳殷殷期待寒尽春来的意境,颇有韵味。
画图消寒的风俗在民间曾经风行一时,在皇宫中也颇受青睐,而且连皇帝也喜欢玩这种浪漫,只不过比单纯的画梅、画葫芦更多一层意蕴,即画消寒诗。在明清皇家档案中,就展出过一幅清代皇帝画的《消寒图》。图案是一个吉祥的葫芦,线条由工整的小楷诗文构成。每九有四句诗,九尽诗文完。诗的内容除有反映每一九的气候特点外,还把我国历史编在其中,从“三皇浴世万物生”开始,直至“我国大清坐金銮”止。全诗完,九尽,图成。构思巧妙,形式新颖。但是这“九九消寒诗”并非清帝所创,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其中提到宫中年年都要由司礼监印“九九消寒”诗图,“每九诗四句,自‘一九初寒才是冬’始,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并说此制亦“不知缘何相传,年久遵而不改”,可见,在消寒诗盛行的明代,人们已是寻不到它的渊源,清代只是将这种风俗发扬光大而已。清代不仅盛行填写《九九消寒图》,题写《九九消寒图诗》,更产生了《消寒益气歌》等作品。在清朝道光年间,山东潍坊有位名叫王之瀚的文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就了一首《九九消寒图》诗。九首绝句分别写在八十一格的“八卦爻象图”内,在消寒诗史上又创新了一步。
消寒图也好,消寒诗也罢,终究是文雅的闺阁书房所好,在更广大的底层民间,一张宣纸、一副笔墨都是奢侈品。底层民间的熬冬也别有韵味,便是“九日桃花元日开”。传说,在交九第一日,折桃花枝条插入水瓶中,置于温暖的屋内,每到两九的交接日子换一次水,到除夕那夜,桃枝就会开出花朵。这隆冬开花的奇景,远远比闺阁中涂画梅花更生动和鲜润,我小时候听来这个风俗觉得神奇,但半信半疑,终究饥馑贫寒的偏僻乡野,连桃枝都不易折到,每到冬至初九之日,母亲总要念叨错过了这美妙的风雅之事。多年的好奇和疑惑,终于使我在一年的冬至日,从郊野折了桃枝回来。此后,日里将花瓶放在阳台光照充足温暖处,夜晚就置放在暖气炉边,也遵循了每九天换一次水的习俗,果真见证了奇迹,临近春节,花就开了三朵。花枝上有些花苞没有开放,用手一捻,干碎了,是居室太过干燥的原因吧,虽花开的日子并不十分准确,但这数九桃花的习俗看来确非传闻。
新闻推荐
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婴幼儿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 李晖教授当选主任委员
阳光讯(记者郑亚雷张华通讯员李晨皎)12月1日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婴幼儿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西安举行。第一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