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产业建设 谁来管、谁来演、谁来看
演艺产业是长三角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促进文化消费升级、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方面,长三角演艺产业理应作出更大贡献。
2017年12月,上海市委颁布“文创50条”,明确提出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推动演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向世界呈现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这在长三角演艺产业发展上起了一定示范性的带头作用。
11月30日,在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众多海内外专家、艺术家、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演艺产业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前总裁陈圣来看来,工业化时代的城市竞争主要是以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竞争,在后工业化时代,则转向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竞争,这种竞争和差异在演艺行业表现得十分突出。
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任总裁的那12年,陈圣来去过很多城市,印象最深的其中一站,是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雅加达有一千多万人口,车水马龙,和上海等中国城市没有太大差别,但雅加达艺术节秘书长对我说,雅加达离全球城市还有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呢?他把差距和问题归纳为,雅加达没有交响乐团,没有供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厅,这样的城市怎么能提升到世界著名城市的行列?”
把全球形势和演艺关联起来,通过演艺来考量一座城市,给陈圣来带来很大启发。陈圣来回忆,前年,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把全世界的企业家大佬请来为上海出力献策,除了开经济相关会议,还有一项活动,是把他们请到新落成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参观。
“好像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他们参观地非常认真、非常兴奋,其中一位先生说,希望上海通过文化艺术建设,为上海科创建设营造出愿意冒险和尝试的文化氛围。这又是将全球城市与演艺放在一起考量的意思,建设全球城市特别需要演艺为其创造氛围。”
陈圣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六十年代,中国的演艺建设基本上平等发展,就是用改建的剧院或影院,这个时期主要有24个剧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演艺建筑和声学技术处于起步阶段,较为典型的城市有北京和广州;1998年,上海大剧院落成,这是全国最早的综合性剧院,揭开了中国建设国际化水准、现代化剧院的序幕;2000年到2010年,国家大剧院、东莞大剧院、武汉大剧院、青岛大剧院、杭州大剧院等相继建设,2010年以后,广州大剧院、江苏大剧院等陆续落成,中国场馆建设达到新高度,是中国剧院建设的高峰期。
“现在不断有剧院从各个城市崛起,这些剧院往往都是城市门面,体现了城市的品位和修为。它们既是当地的文化新地标,又是城市的客厅,为城市人民享受文明演出提供公共空间,有利推动了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精气神,增强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陈圣来说,如今不光是省会城市,就连地县城市,甚至乌镇这样的小镇都建了剧院,但是剧院建起来有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谁来管、谁来演、谁来看,这三个问号不回答是不行的。这比建一座大剧院难,我们称之为文化软建设。文化管理者、文化创造者、文化接受者,他们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优秀的文化硬件必须有优秀的文化软件支配,这些支配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管理的软件、内容的软件、环境的软件。首先,如果管理跟不上,管理人没有大型文化设施的运营经验,剧院就不会在国际轨道上和专业轨道上跟进。其次,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演出储备,剧院就是绣花枕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陈圣来认为,中国剧院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在德国比如德累斯顿,歌剧、芭蕾等演出常年维持在极高的出票率,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我还去过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当地每个话剧院都有四五个演出厅,每个演出厅全部爆满,演出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须。我们有一年请捷克的一个乐团来上海,演两场就打道回府了,但在日本它可以连续演出半个月。”
2010年,陈圣来还去哥伦比亚参加过拉丁美洲最大的戏剧节,在当地一个一千多座的剧场,一部瑞士戏剧连续演了14场,场场满座,这样的剧在上海一般演到第三场,票就卖不动了,“从经济总量也好,城市规模也好,这里都没办法跟上海相比,但它在演艺上体现出来的容量,这是一个差距。不论打造全球卓越城市还是亚洲演艺之都,我们必须抹平这种差距。”
在陈圣来及其后来者的带领下,上海国际艺术节走过了二十届,早已成为上海的文化品牌。它让上海充满了艺术的吸纳力和感染力,也让上海有了灵魂,好比美丽的姑娘,不光有华服,还有内涵。
如今,世界正在向智能化大数据发展,陈圣来断言,演艺产业将会越来越体现出它在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旺盛的生命活力,“随着虚拟世界的发展,人与人直接的交流将变得更稀缺、更珍贵、更令人渴望,通过数字荧屏等形式间接沟通,这些沟通都是通过冷冰冰、无生命的中介物完成的,而演艺是人与人的交流,是眼睛对着眼睛的交流,是在规定空间中的一种纪念、一种孵化。从这一点来讲,这也是我们着眼全球城市的根基。”
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涛同样相信,现场演出不会消失,以上海马戏城“驻场秀”——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为例,他也为上海打造演艺之都建了言献了策。
《时空之旅》
2004年,上海马戏城发现,中国每年都有大量杂技演员输出到海外,比如,他们的合作方太阳马戏,70%的演员来自中国,“中国是杂技强国,但为什么没有很好的演出,而把最好的演员让给别人赚得盆满钵满?因此2005年,我们启动了《时空之旅》的创作,秀的是杂技,更是中国文化。”陈涛说。
从2005年首演到2018年6月,《时空之旅》一共演了5003场,成了上海最长寿的演艺品牌之一,更为上海马戏城带来惊人的效益。上海每年有将近八百万入境的旅客,而《时空之旅》有七成观众来自海外,这是一台完全围绕市场需要打造的梦幻剧。
陈涛强调,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做有观众、有票房、有口碑的演艺精品,有一个关键词是口碑,“口碑在什么地方?现在人手一部手机,都有大众点评APP,你搜上海马戏城、《时空之旅》都会有点评,还有国外的点评网站,《时空之旅》在上海排名第二位,第一是外滩,这是来自世界各地游客最真实的体验和排名。”
“因此,上海打造演艺之都,前提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先——创作不是拍脑袋,而是要将市场放在第一位,打造立得住、走得远的精品。”陈涛说,“上海不缺好的作品,而是缺乏精耕细作的市场营销,打开门走进市场,才能打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演艺之都。”
他继而分析,第二是做广,放眼全球寻找市场和演艺人才,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时空之旅》的创作团队便是全球化的,包括法国、加拿大、日本以及中国本土人才,另外,他们还强调全球营销,其主要目标市场是海外观众,比如日本和韩国,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
第三是细分市场、私人定制,用好服务为好产品保驾护航;第四是做强,树立强大的品牌效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海应该有更多更长远的质量品牌;第五是作大,打造大文旅概念,将旅游、文化、时尚、休闲等各种行业联动发展,让“诗和远方”真正走到一起;第六是做深,每一个文化企业一定有其内涵精神,只有把企业管理好,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让上海成为文化人才的高地。
新闻推荐
【编者按】2018年适逢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百年诞辰,也是他逝世三十周年。为更好地梳理传统、致敬前贤,2018年9月7日,《华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