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羲之献之一百岁 学书随笔之四

达州晚报 2018-12-01 10:02 大字

□夔子

前几天查资料,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活了58岁,而他的儿子王献之只活了42岁,父子俩岁数相加正好是100岁。这绝非人为,抑或天意,或巧合。《大雅》中说“寿考维祺”,意即百岁吉祥如意。不过,这个”吉祥如意“是他们父子共享的。

从书法事业上看,王羲之是惊为天人的行书高手,在中国2000年的书法史上无人出其右。他又是书法改革大家。他竭尽全力,把前辈钟繇,张芝、索靖古朴的字体,改造成完美流畅的行书,永载史册。而王献之呢?又在其父行书的基础上,把它改造成为“行草”“一笔书”。父子携手共登行书、行草的高峰,光前裕后,独占鳌头。“二王”的书法地位稳如泰山,你看,行书、行草的高峰,是他们父子俩共攀的,荣光也理应由他们父子二人共享。

羲之献之的书法相较,羲之是坐“第一把交椅”的,献之曾“自称胜父”,却遭到谢安和孙过庭的批评,未被历史认可。

据历史记载,王羲之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官至右军将军。他位高权重,学富五车,调清词雅。他的行书也如他这个人一样,潇洒俊逸,特别受到唐太宗的喜爱。为收集他的字,唐太宗愿出每字千金。他写的《兰亭序》,唐太宗爱不释手,已成为他的随葬品,从而令《兰亭序》在人间消失了。

梁武帝曾评价王羲之的字“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在评价王羲之的字时也说过意思相同的话“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唐太宗还曾在王羲之的传记上写过跋语,高度评价了王羲之的字。至高无上的皇帝,委身评论一位书法家,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唐太宗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从而把王羲之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此后他书圣地位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确实,晋代以降的书法大家如颜真卿、苏轼者流,无不受到王羲之字的影响。王字是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学王是字正统的一脉。不过我是个“另类”,有眼不识“泰山”。我学书选择从欧字入手,而没有选择王字。记得在读大学期间,有位老师曾经送我一本王羲之的草书字帖,我却束之高阁,没有认真临习。如果把书法分为豪放婉约两类的话,我偏重豪放。每到心情郁闷之时,便读《瘞鹤铭》《东堪石室铭》和《大开通》等字帖,如登高山,如临大海,胸襟豁然开朗。观颜真卿的字,犹如武士列阵,给人以鼓舞;观欧阳询的字,个个都是正人君子,刚毅遒劲,正气凛然;观王羲之的字,虽韵味十足,俊逸潇洒,但个个都是秀才书生。要安邦治国平天下,光靠一帮秀才能行吗?于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我选择了学书从欧字入手。当然后来我对《兰亭序集王圣教序》也临过,斩获多多。

喜欢欧字,这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我父母为我取名“明荣”,意思是希望我“明白做人,荣华富贵”。父母之命,我尊重。特别是“明白做人”我一生遵循,从未逾矩。不过,对“荣华富贵”我却漠然置之,不屑一顾。于是我自名“剑鸣”,意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年轻时我很喜欢这个名字,书法作品大多以此名落款。老来随着书法作品的日渐成熟,我又不太喜欢这个名字了。带“剑”的名字,都有剑拔弩张的意味。写字不入古法,剑拔弩张,这不是我的选择。于是我又改名“夔翁”“夔子”。我是奉节人,奉节古称夔州,夔翁意为夔州的老头。夔子,意为夔州人民的儿子。看来用夔子之名是永远的了。

由是观之,好的书法作品并非人见人爱。

评论书法作品的高下,弘一法师有一个标准是被大家认同的,即章法50分,字占35分,墨色占5分,印章占10分。

除此而外,评字的好坏,硬还未见到被大家认可的统一标准。这就要全凭鉴赏者的学识和眼力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用得着一句老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由此看来,好的书法作品被冷落,孬的书法作品被换成了银子,不足为奇。

能卖钱的字,不一定是好字。

新闻推荐

三北工程有效遏制风沙蔓延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于文静)三北工程建设40年来,在我国北疆筑起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