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铲除“牌子满墙”新形式主义

济南日报 2018-11-29 11:32 大字

黎青 作

□夏熊飞

在一些乡镇街道、村居社区,越来越多的牌子挂在基层单位的墙上、门上,大大小小动辄几十块。江西省一名县级干部坦言,在自己挂点联系的某个社区,只有5个工作人员,却挂了29块牌子。不少群众反映,这些地方只负责挂牌,却没有为百姓提供相应服务。“牌子满墙”成为基层治理铲除不尽的“野草”。(11月28日 半月谈网)

很多牌子的确有“上墙”的必要,一是标识基层单位的性质与功能,方便办事群众“对号入座”,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二是体现基层单位对部分关键工作的重视。但是无论有没有必要挂牌,也不管挂牌后基层单位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务,都要挂牌,就成了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挂上牌子,上级检查时有东西可以交差;挂上牌子,就能拿到数额不菲的工作经费,看似“无伤大雅”甚至“皆大欢喜”,却让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一块牌子就代表要负责一个领域的工作,仅有5个工作人员的社区挂了29块牌子,人均要负责将近6个领域,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能所有工作都无法抓好,不仅牌子上的任务无法完成,连本职工作也被荒废了。

这也是对基层单位公信力的一种消解。很多时候,牌子挂在了墙上,基层单位却没有“名副其实”的能力,并非基层单位不愿作为,而是囿于人手有限、技术资金匮乏等客观因素,的确无能为力。但是前来办事的群众不了解情况,他们只认挂在墙上的牌子。挂了牌子却无法提供相应服务,必然会引发群众的不满,岂非自砸招牌?

此外,“牌子满墙”还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形式主义。比如,为了在迎检及考核中拿高分,同级基层单位之间形成了攀比谁的牌子多的不正之风。挂牌子成了应付各种检查的手段,而各项政策及任务并未因此在基层落地生根。

整治“牌子满墙”的新形式主义,一方面要通过“并同类”“摘虚牌”等手段减少牌子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政府”提高行政效率与便捷程度,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很多事情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办理,虚头巴脑的牌子也就没必要挂在基层单位的墙上了。基层单位及工作人员只有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心无旁骛地高效做好各项本职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

新闻推荐

北京首届冬运会下周开幕

北京时间11月28日,北京市第一届冬季运动会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开幕式将于12月5日在五棵松体育馆举行,运动会将持续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