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雨中拜谒周恩来诗碑

齐鲁晚报 2018-11-27 05:31 大字

□许志杰

1919年4月初,周恩来到位于日本京都近郊的岚山游览。此时,小雨霏霏,万物滋润,美丽的岚山,云山雾罩,小溪潺潺,流出泉水清如许。20岁的他英姿勃发,潇洒倜傥,怀抱着救国图强的强烈意愿,东渡扶桑,寻求科学知识、先进发展理念和民主思想。但是,他的留学之路却异常艰辛,在两次到日本、两次入学考试未果的情况下,决定放弃在日本的求学。回国之前,周恩来约了同在日本求学的天津南开学校的同学,到岚山观景赏春。

2018年9月1日傍晚,我慕名来到岚山,拜谒建在岚山之上的周恩来总理诗碑。天正趋暗,深秋的岚山,渐入青色,蒙蒙细雨不时飘在脸上。在指示牌并不明显的山路上,我一直注视着前方,寻找那块刻有周恩来诗句的碑石。

时光,周而复始,已经穿越了99年之多。

上世纪初始,大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终点,积弱积贫的中华民族开始向欧美及近邻日本寻求发展之道、生存之路、复兴之门。因为历史原因,当今的很多中国人对于当年诸多仁人志士东渡扶桑、寻救国图存思想与方法不甚理解。但是,当时的历史状况就是这样。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效仿西方,将近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运用到本国的发展进程中,一举成为当时东亚最发达和先进的地区,令有志的中国人眼前一亮,认为原先在各方面都次于我们的日本人能够在西力东来的欧洲文明影响下迅速发展起来,值得借鉴。特别是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都以日本军队获胜而结束,惊醒无数中国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批有为青年开始关注隔海相望的东邻,纷纷渡海求学取经。那个时期到日本留学,后来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赫赫有名人物的数不胜数,包括周恩来、蒋介石、鲁迅、李大钊、陈独秀、郭沫若、汪精卫、张闻天、何应钦、聂耳、廖仲恺、廖承志、秋瑾、郁达夫、周作人等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也是留日海归人士,王国维在东京物理学校留学,陈寅恪在巢鸭弘文学院。这些名人到日本学的多数不是他们后来所从事的专业,郭沫若、鲁迅、郁达夫学的是医,王国维居然学的是物理,有点颠覆人们的认知。据说,王国维在日本只学习了半年多的时间,后因病辍学回国。试想如果不是因病辍学,王国维真的这么学习下去,他能成为与他后来在国学研究方面一样辉煌的物理学家吗?历史总是如此具有不可预测的戏剧性。也包括郭沫若、鲁迅和郁达夫,如果继续学医,当然能够悬壶济世,救民于病患之中,但对中国的文学和社会科学界来说,却是损失巨大,只是不好说孰重孰轻。

革命者往往都是诗人,至少在其骨子里生长着诗人的气质。周恩来在投身革命以前,曾经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文学青年,对古诗词的研究和写作颇有心得。我们熟悉的诗词有:“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读来不仅诗意十足,还透着一种英雄主义气概。此诗是周恩来留学日本之前写的,与他当时一心为报国寻找路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心境密切相关,荡气回肠,汹涌澎湃。但是,到日本以后的留学生活似乎并不顺畅。周恩来第一个报考的是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考试之前要先到东京神田东亚预备学校补习日语,日语过关了才能正式参加入学考试。经过半年的日语补习,周恩来与一同报考师范学校的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参加考试,遗憾的是未过录取线。几个月后,周恩来再次发力,参加东京第一高等师范学校的录取考试,还是未果。周恩来选择回国休整,于是取道朝鲜半岛到达天津。但这又不是周恩来的性格。经过深思熟虑,一个月后,他再次登上去往日本的邮轮,又一次踏上日本的国土。

第一次到日本,周恩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考试入学。再次到日本,他调整了自己的目的和方向,能考学就考学,考学无果就考察日本的科学发展路径,积极参加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活动。到了1919年春,周恩来的认识已经发生很大转变,救国图存成为他的思想主导。他毅然决定回国,不再隔空喊话,直接投身到爱国运动中。因为回国的邮轮是从神户港启航,周恩来先行来到离神户港较近的京都小住等船。其间,他两次来到岚山,并在回国前夕写下了《雨中岚山》。

岚山很美,顺着河川,循着山道,走过一些极具日本特点的别墅小屋,眼前,就是著名的“周恩来总理诗碑”。在登山路的拐角处小广场,一块石碑立于广场中央,旁边有一个日式木质四角亭。我肃然起敬,走到诗碑的正面,观瞻上面镌刻着的由廖承志书写的周恩来《雨中岚山》,轻声吟出: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

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

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

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

愈见娇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

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娇妍

身处岚山,小雨飘飞中,唱诵《雨中岚山》,别有一番诗意在心中升腾,一如岚山缭绕的薄雾。可以肯定,周恩来写《雨中岚山》时不会想到,在他辞世三年之后的1979年,也就是他写下这首诗60年后,由日本友人和在日华人团体,在他喜欢的岚山脚下,共同立下这块象征中日两国人民友情的诗碑。的确,这是很让人感动的一块诗碑,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首诗,不仅是对周恩来本人的崇敬之情,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容纳。日本人对外来传统文化有一种很宽广的容纳之量,虽然周恩来诗碑建成之后曾遭日本右翼分子破坏,但此举受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谴责,自此以后没有发生任何针对周恩来诗碑的不友好行为。每到周恩来诞辰、忌日及诗碑建成日,都会有不少人前来瞻仰拜谒。我们有理由相信,周恩来诗碑一定会永立岚山。在日本历史的黑暗时期,就有日本人竭尽全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护那些来之不易传至日本的外来文化,其中主要是中国文化,使得域外传统文化得以在孤岛延续,使得本不厚实的东瀛文化羽毛渐丰,成了气候。

周恩来诗碑已经成为岚山游览不可或缺的经典。从下火车的广场指示牌,到岚山上的路径,都有去往诗碑的明确行进指向。就在我拜谒诗碑之时,一对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气喘吁吁地来到诗碑前,三鞠躬,合影留念。他们的虔诚让我感动。动人的历史是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失去灿烂光辉的。周恩来、周恩来诗碑,都是闪烁着不朽光辉的历史诗篇,与美丽的岚山同在。

夜色里,告别岚山,拜别周恩来诗碑,与雨同行,真愈觉娇妍。

(本文作者为媒体从业者、知名专栏作者)

新闻推荐

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

【新华社福州11月26日电】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26日07时57分,在台湾海峡(北纬23.28度,东经118.60度)发生6.2级地震,震...

 
相关新闻